今年以来,我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理念传播文化,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方向,持续实施旅游品牌化战略,加快保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倾力打造“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一圈一环一线”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文化和旅游共融、共生、共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着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有序推进市级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累计建成乡镇(街道、农场、社区)综合文化站8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03个,各级各类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服务175万人次。完成“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496场次。
着力在文物保护利用上下功夫。光尊寺、大甸山遗址、惠通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腾阳会馆、来凤山抗日作战旧址、药王宫、龙川江古桥群、大甸山遗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开展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资源普查和成果集结。开展文物线索实地调查,推出10个馆际交流展,共接待观众38万人次。
着力在艺术和非遗项目打造上下功夫。积极组织永子、施甸龙会、香童戏、腾药、玉雕、甲马等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完成音乐作品《永昌道》国家级艺术基金申报,创作各类文艺作品60余件,其中,德昂族竞技类节目《挑箕乐》获全国第十一届农民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银奖,《箐鸡摆尾》荣获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传承奖。成功举办“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保山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赞祖国·颂家乡——唱响保山”主题歌会等。
着力在旅游规划布局上下功夫。坚持把保山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构建为契机,编制《保山市旅游提升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保山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布局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等100多个项目。高标准编制全省第24条“保瑞姐”滇缅跨国风情自驾旅游线路和第25条“腾瑞姐”火山热海边境民族风情自驾旅游线路保山段的详细规划,着力打造“保怒德”—滇西边境民族风情精品自驾旅游线路。
着力在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上下功夫。保山、腾冲两个机场共开通航线35条,空巴通专项产品补助有序审核发放,推动“两场联动、空地联运”,与芒市机场形成“三场”一体化联动机制。完善全市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加快自驾旅游营地、科考探险旅游营地及停车场建设步伐。严格推行旅游饭店、景区、旅行社等行业服务标准。全年建设旅游厕所142座。
着力在旅游供给能力优化上下功夫。以打造“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为目标,着力构建“一圈一环一线”,腾冲市被列为全国首批7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顺古镇加快创建5A级景区进展顺利,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等8个景区创建4A级旅游景区成效显著。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等45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加快打造全省温泉养生示范区,腾冲火山热海获“中国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称号,热海玉温泉、悦椿温泉村被评为“中国首批五星级温泉”,邦腊掌温泉获评“世界珍稀温泉”大奖。大力完善云南省第24条、25条精品自驾旅游重点线路沿线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打造“保山—怒江—德宏滇西边境民族风情精品自驾旅游线路”。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市建成农家乐2000多家、旅游民宿800多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
着力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行文化和旅游“红黑榜”制度,在全省16个州市中率先将文化企业纳入“红黑榜”制度监管,向社会公开发布“红黑榜”6期,加大对失信人员、违法违规人员的震慑力度。强化文旅人才培养,保山市2名导游获省级金牌导游员称号,被评为全省唯一一个“彩云杯云南金牌导游”大赛最佳组织奖。
着力在市场综合监管上下功夫。健全完善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行刑衔接”,实施旅游市场严打严管工程,加强日常监管和联合执法。健全“1+5+X”旅游投诉处置工作体系,成立保山市旅游购物退货监理中心和隆阳、腾冲、龙陵3个县(市、区)级退货监理中心,按照旅游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要求,实行快处快赔和先行垫付机制,在2019年第二季度全省旅游综合监管考核评价中,保山位居全省第1名,游客体验满意度在旅游I类地区中排第1位,全市上下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着力在旅游品牌宣传上下功夫。启动“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宣传,组织人员赴成都、重庆、昆明、贵阳举办保山旅游专场推介会4场,在云南卫视、旅游卫视等平台宣传保山旅游。组织“高黎贡山茶博园深呼吸”“山河壮丽70年,保山红色旅游线路推荐”等36场直播。完成省级下达的“一部手机游云南”3A以上景区扫景点资料编制任务,超额完成8个2A及非A景区扫景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