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隆阳区丙麻乡千亩蜜薯田铺展丰收画卷。清晨薄雾未散,村民们已手持农具穿梭田垄,沾满泥土的蜜薯被连根拔起,橙红饱满的薯身裹着清新土气,掰开瞬间甜香四溢。田间地头,挖薯、分拣、装筐的身影忙碌不停,运输车在田埂间往返,满载蜜薯驶向加工车间,欢声笑语中,“丰收增收”的热闹场景鲜活呈现。

科技打底+政策托举:破解农业发展痛点
为打通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堵点,丙麻乡精准引入陇川县乐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600万元在叠水村建成100亩标准化育苗基地。从原始苗组培、脱毒驯化,到温室大棚控温育苗,全流程科技支撑让种苗成活率达98%,从源头筑牢蜜薯品质根基。

同时,乡里创新推行蜜薯订单农业项目,构建“企业牵头、订单保障、四级动员、全程服务”的联农带农模式,助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针对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乡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建设,全乡1100亩蜜薯地实现智能滴灌全覆盖。这套系统可精准输送水肥,既节水30%,又让蜜薯糖分积累提升2—3个百分点。

“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技术”的规范化管理,搭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蜜薯亩产稳定在3—4吨,较传统种植增产15%。“我家种了14亩蜜薯,亩产约3吨,亩产值7000多元,扣除2000多元成本,一亩净赚4000多,比种玉米强太多!”叠水村种植户尹星想一边装薯,一边笑着算账。
加工提效+协作拓市: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新鲜蜜薯运抵加工车间后,即刻开启“品质升级”之旅。经过机器清洗、风干、分拣、定级,便进入高温愈合环节。60℃恒温愈合工艺结合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将蜜薯保鲜期从15天延长至90天,彻底破解“丰收即滞销”难题。
今年,丙麻乡党委、政府积极申报沪滇协作资金,专项用于蜜薯高温愈合扩容提升项目,进一步扩大“甜蜜事业”辐射范围。在销路拓展上,沪滇协作更是关键推手。依托沪滇帮扶机制,丙麻蜜薯成功亮相上海展销会,橙红饱满的蜜薯吸引众多群众与采购商驻足。通过现场品鉴、洽谈合作,展会最终敲定1100万元订单。如今,“大山里的好物”不仅能从叠水村直达上海市民餐桌,还远销加拿大、韩国、中东等国际市场。

“有了沪滇协作助力,我们的蜜薯不仅‘走得出’,还能‘卖得好’,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鑫城(保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淑贤望着忙碌的生产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利益联结+就业赋能: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近年来,丙麻乡始终将“联农带农”作为产业发展核心,通过“订单农业+反哺机制”,让村集体、农户、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蜜薯产业为例,企业提供统一种苗、肥料、技术指导和管理标准,推广滴灌、地膜等节水高效技术,保障蜜薯产量与品质,还以保底价收购,打消农户“种得出、卖不掉”的顾虑;同时,按每吨50元标准反哺村集体,为村集体增收注入动力。

“叠水村在蜜薯种植上带了好头,吸引更多农户加入,明年全乡种植面积将扩至1万亩。有了蜜薯产业的反哺资金,村里改善民生的‘底气’更足,大家凝聚力也更强了。”叠水村党总支书记何再春说到。此外,叠水村蜜薯全产业链建成后,提供70个稳定就业岗位,涵盖田间采摘、厂区分拣包装、育苗管护、运输等领域,一年内已有1万余人次实现“家门口就业”,让群众切实共享产业红利。

丙麻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以沪滇协作为纽带,把蜜薯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样板,不仅让村民腰包更鼓,更推动“甜蜜事业”从“丰收增收”向“品牌增值”跨越。
姜 维 陈 鹏 邹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