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最大的紫皮石斛产地——保山龙陵,4.6万亩的石斛种植基地绵延山间,这片占全国种植面积70%以上的 “绿色宝库”,每年产出1.35万余吨鲜条,支撑起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支柱产业。如今,龙陵正朝着石斛产业百亿产值目标冲刺,但在“仙草”变“金草”的路上,科研力量薄弱、精深加工不足等难题,仍横亘在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新质生产力如何为这一传统产业注入动能?记者从产业源头出发,探寻龙陵石斛的突围之道。
种质资源“基因库”:
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漫长科研攻坚
走进位于龙陵县的云南省石斛种质资源圃,2895份种质资源在这里被精心保存,构成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基因银行”。但资源保护只是第一步,将优质基因转化为田间高产种苗与市场认可产品,科研团队面临着重重考验。

“老师,昨天观察的15号杂交组合,只有三分之一的萌发率,太低了。”学生王双玉的话语中带着焦急。科研人员李丽梅沉下心来说:“接下来我们多做几次,一定会克服这个问题。”培养架上每一株纤细的组培苗,都是团队用3年时间“养”出的希望。3年里,他们筛选上千株原生种、反复尝试杂交组合,这样的失败已历经上百次。
“最大的坎就是周期长、转化慢。” 面对记者提问,李丽梅坦言,一个新品种从杂交实验到推广至少需要5年,若遇到自交不亲和的品种,周期可能延长至10余年。比如“紫玉”这个新品种,经历了10余年的时间还没有达到大面积推广,有一些种苗在实验室长得特别好,但是移栽以后就抵抗不了自然的考验。看着培养架上的幼苗,她眼神坚定:“这些弱小的苗就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多坚持一天,农民就多一分收获的可能。”
如今,龙陵已建成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石斛基因库,引进6个专家工作站、57名科研人才,从基因测序到栽培技术研究,为新质生产力转化筑牢根基。“我们正依托种质资源构建‘种源—种植—生产’三位一体的标准化体系,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让实验室成果更快地走向田间地头。”龙陵县石斛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廖勤昌说。
精深加工“卡脖子”:
从初级加工到高附加值的探索
从好品种到好种苗,再到受市场认可的好产品,精深加工是关键一环。在龙陵县石斛精深加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正遭遇“成长的烦恼”。
“客户反馈紫皮石斛药用价值高,但我们缺乏足够的科研数据支撑。”公司健康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程建胜向来访的龙陵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科技股股长钟顺金求助。钟顺金当即回应:“今年 5 月龙陵成了云南省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我们会从资金、项目、人才方面帮助企业破解难题。”

目前,龙陵县已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搭建产学研平台,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在政企协同发力下,品斛堂已研发出三个系列30余种产品,将紫皮石斛原浆多糖含量提高10%、甘露糖含量提高20%,在石斛药食同源领域树立了新标杆。
但难题仍未完全破解。“紫皮石斛做成药品、保健品还有一定困难,短期内解决不了。”程建胜坦言,企业计划以功能食品为切入点,开发年轻消费者喜爱的零食类产品,同时攻关石斛多糖分离技术,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迈进。
这一困境并非个例。龙陵县现有137 家石斛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仅8家,多数企业仍停留在鲜条、枫斗等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药食同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溢价。“我们正推进紫皮石斛原浆行业标准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集中攻关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同时引进精深加工企业,拓展石斛在日化、健康食品领域的应用。”龙陵县石斛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周莹表示,目标是实现石斛产业从 “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转变。
三产融合 “新赛道”:
一朵石斛花的5亿元产值
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不仅让石斛在药食领域获得突破,更让它在“颜值经济”中开辟了新赛道。在龙陵县杨梅山花卉基地,一盆盆造型精致的石斛花摆放整齐,主管杨海芬正检查花期情况,“这盆莉丝克拉是今年主推品种,原本自然花期只有1个月,通过控制大棚温度、调整营养液配比,花期能延长到3个月。”
如今,龙陵县每年产出600万盆石斛花,创造5亿元产值。在杨梅山村,石斛花卉产业盘活了15亩闲置土地,带动66户村民参与种植,创造了15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不仅土地活了,乡村也更有活力了。”杨梅山村副主任孙万娇说。

目前,龙陵已建成50余个花卉观光基地、5个主题公园,“庄园+文旅+电商”的融合模式,让“颜值经济”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龙陵石斛花卉交易展示中心,工作人员杨东萍用图表展示产业格局:“核心是4.6万亩紫皮石斛种植基地,延伸出药用加工链(137家企业、100多种产品)、花卉观赏链(600万盆年产量、5亿元产值)、文旅融合链(2 个国家 AAA 级景区、10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2024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75亿元。”
“我们制定推广13项地方标准,规范‘龙陵紫皮石斛’地理标志使用,推动其申报进入《中国药典》;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0.1万人次;今年计划再建3个研学基地,让单一产品变成复合消费场景。”龙陵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裴兴毕介绍,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未来之路: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
“激活石斛产业潜力,关键要靠新质生产力。”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刘猛道认为,首先要持续收集种质资源、开展种质创新,选育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其次要创新栽培技术,集成绿色标准化种植模式;还要支持龙头企业研发、培育新龙头,以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同时,以石斛花卉基地带动农文旅融合,形成“品种选育—标准种植—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
从靠资源吃饭的粗放模式,到靠科技发力的创新路径,龙陵紫皮石斛的突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破解“优质不优价”需靠标准化,激活发展动能需靠种质创新,延伸产业链需靠精深加工。唯有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才能让龙陵从石斛原料产地跃升为品牌高地,让“仙草”的产业红利惠及更多农户,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