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9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培训在隆阳区举行。培训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结合理论培训知识,来自全省16个地州的160余位非遗专干分组对隆阳区板桥镇、潞江镇、金鸡乡的16个非遗项目进行了田野调查。
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单位和院校的专家学者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田野调查、项目调查报告和申报文本的撰写、项目申报片的拍摄及档案规范展开了培训。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中心研究馆员胡荣梅告诉记者,这样高级别的培训旨在改变全省非遗人才队伍参差不齐的现状,通过理论加实践的锻炼,加强全省非遗工作者田野调查工作能力,为2021年省级项目的申报做好业务准备。田野调查结束后,各组将上交项目调查报告、田野调查日志、专题片拍摄及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成果,建立相关档案,并分享给隆阳区,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隆阳非遗项目。
为了让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工作者更好地了解隆阳区的非遗文化,隆阳区文化馆在前期田野调查项目选点工作中,充分考虑区域特少民族特色;兼顾美术、音乐、舞蹈、民间文学、传统工艺、美食等类别;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元素;展现人无我有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向来宾推介隆阳。最终,德昂族民歌、德昂族舞蹈、傣锦制作工艺、口袋豆腐制作工艺、料丝灯制作工艺、泥塑工艺、锯瓷工艺、猪神崇拜习俗等16个项目成为培训实训调查项目。
“省内最高级别的非遗培训会在隆阳区召开,本身就是对隆阳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介。通过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培训,非遗专干更新了观念,掌握了方法,提升了保护、挖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业务能力,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及下一步非遗项目的申报都将产生积极作用。”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黄建斌充分肯定了培训的意义。
玉溪项目组领队岳彩云老师带领6位队员对锔瓷艺术项目进行调查。“这是一个还未申报非遗的项目,没有相关的文献和记载,调查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但因为有了前期理论培训的基础,遵循调查的要点、严格按照操作的程序、步骤来进行,加之省非遗中心老师对调查的跟踪指导,进展很顺利。”岳彩云觉得这样的培训受益匪浅。
猪神崇拜习俗项目由隆阳区文化馆带队开展。2015年开始做非遗工作的隆阳区文化馆非遗专干王洪昌虽对该项目已有过10多次调查,但培训后再次进行田野调查,依然有新的收获。“培训让我们对非遗传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原则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如何尽可能地寻找证据,完善资料,这对隆阳区下一步的项目调查和申报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擅长花灯的曲靖队调查花灯艺术,制陶业发达的玉溪调查锔瓷艺术……各地州项目组在调查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增长了见识。
保山市五县(市、区)文化馆领导、非遗工作人员,隆阳区各乡镇文化站负责人和部分市级文化专家参加了培训,隆阳区及龙陵县非遗工作人员参与了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