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干净整洁、田地种满作物、房子整齐划一、民族特色浓郁,日前,记者走进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蛮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昔日的穷山沟早已不再,到处是一派幸福繁荣的景象。芒麦村党总支书记赵分山告诉记者:“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芒麦村蛮旦自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新了,处处展现着阿昌寨子的新风貌、新景象;生活风气新了,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形成了尊老爱幼的氛围;传统手艺新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阿昌族的织布文化和传统服饰。”这是龙陵县少数民族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龙陵县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与脱贫攻坚双融合、双推进,以抓好“八大示范工程”为载体,不断丰富和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新时代内涵,全县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县实现8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个贫困乡脱贫退出,累计脱贫15737户6453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零。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全县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这个核心。龙陵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全县10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121个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农村饮水管网入户率达100%,实现全县121个行政村动力电、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所有村委会、村完小和村卫生室。“十三五”以来,在沿边村寨实施兴边富民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项目278个,上级补助资金2.79亿元,受益农户9400余人。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甘蔗、烤烟、茶叶、咖啡、核桃、石斛、黄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展,培植扶持出了阿昌汉子赵兴册、傈僳大户胡发旺、彝族种植能手余富良等一批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201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91亿元,共涉及345个扶贫产业、134652户次、427887人次。
抓好民生持续改善示范工程这个根本。龙陵县着力提升养老保障能力,全县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00%参保,60周岁以上全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落实以“三重保障”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100%的32种大病实行专项救治、100%纳入了医疗救助、100%纳入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四个“全覆盖”;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原则,通过增强涉外沟通协调、严格开展出入境检疫、“3户5户联防”巩固边境防线等措施,把防控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作为当前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防控机制上综合施策,依法依规筑牢防火墙,确保疫情不越国界、不逾国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贷免扶补”扶持各村群众创业7348户,发放贷款5.44亿元,带动就业13000人以上。开发生态护林员、地质灾害监测员、保洁员、治安巡逻员等公共服务岗位2735个。
抓好中华文化传承示范工程这个引领。龙陵县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突出抓好傈僳族上刀杆下火海、木城彝族土巴拉器乐等民族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支持民族餐饮、民族服饰、刺绣工艺等旅游产品开发创新,黄连河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大寨傣韵织锦专业合作社、乌木寨太阳花刺绣专业合作社等名扬县内外,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日益增强。以松山旅游小镇、象达侨乡特色小镇建设为推手,滇西抗战文化、侨乡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传承和创新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全县深入人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示范工程这个主导。2014年—2019年,龙陵县投入资金7.52亿元,全面消除学校危房;2014年—2019年,共发放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各类惠民助学资金6.68亿元,惠及各族学生67.27万人次;始终坚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6.6%;全县上下进一步弘扬“校长苦管、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四苦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教学成绩逐年攀升。五年来,有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2020年全县一本上线率15.1%,本科上线率51%。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这个载体。龙陵县紧扣农村“七改三清”大力推进人居环境巩固提升工程,持续实行“以奖代补”机制,稳步推进“厕所革命”。探索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机制,将人居环境纳入“爱心超市”评比中,督促群众加大庭院卫生、村庄环境整治,目前已建设“爱心超市”125个,共筹集资金589万元,开展兑付活动500余次,兑付物资314万元。同时,全县共硬化串户路、入户路、庭院及主房地面518.57万平方米,全面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和“最后几米”的问题,惠及3万余户13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000余户3.5万余人。
抓好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示范工程这个基础。龙陵县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全面落实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工作政策法规,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扩大各族同胞有序政治参与。强化人才培养,抓实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中长期规划,完善选拔机制,严格教育管理,建立健全了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养制度。目前,全县少数民族干部中有4名处级干部、51名实职科级干部、26名县管职级干部、51名非县管职级干部,所占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在全县人口中的比例。
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工程这个保障。依托松山抗战遗址、李鑫故居、西山坡党史人物陈列馆、象达朱家璧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陵县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族团结月、团结周、团结日和阔时节、火把节、泼水节、阿露窝罗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为契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地区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各民族歌舞大课间等活动,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工程这个引擎。聚焦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十大工程”成果,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成效,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抗战、侨乡、温泉、黄龙玉文化等资源优势,龙陵县确定了71个县级示范点及创建时间表路线图,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思路,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以县级示范点为引领,带动示范单位和非示范单位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勐糯镇大寨社区、勐糯中心学校、平达黄连河小学、木城乡等相关示范点经验做法纷纷被中央和省级媒体关注,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新闻网、新浪网、云南日报、云南卫视、保山日报、保山电视台等媒体刊载稿件近百篇次,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全社会和各族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