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仁:1935年1月10日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195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2月——1957年3月腾冲当兵,1961年3月——1975年8月工作于柯街公社,1975年9月——1984年1月工作于卡斯公社。1984年2月——1987年1月工作于县农牧局,1987年2月——1994年10工作于昌宁县委农工部、县政府农办,1994年11月退休。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昌宁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全国人大代表。
创先争优,不忘入党初心
“嘿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国兵呀……”谈到入伍当兵,这位86岁老党员哼起了这首老歌。1953年初,当时18岁的于仁凭着想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一腔热血应征入伍,入伍后于仁虽然没有参加战争,但是收获了许多,在部队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说起这段往事,这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说出了一个名字:郭在航,他的入党介绍人。“当时啊,入伍当兵的没有哪个不想入党的,入党条件要求很高,必须是表现极为优秀者才能入党。平时跑步别人跑十圈我要求自己跑十五圈,我偷偷地练本领,成为班上业务素质较强的兵,一心想着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郭在航是我们排长,他觉得我这个小伙不错,勤奋、能吃苦,他介绍我入的党。”入党后,于仁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他为人厚道、助人为乐、大公无私。于仁表示:“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不会忘记这个初心。”
“干”字当先,不负代表厚望
1975年9月,于仁到当时的大塘公社任书记。为了抓大塘生产,让大塘变色变样,于仁带头“干”字当先,想方设法狠抓大塘棉花种植。“如何提高产量”,在这个问题上,于仁向县里从事农业的专家请教,向书本学习,和群众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再试探性在大塘开展种植。1977年,在当时亩产100斤的国家棉花种植标准下,于仁带领大塘人民种出了亩产为103斤的棉花。消息一传出,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到大塘公社视察,对于仁的实干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推选于仁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2月——1982年12月)。
“1978年2月,我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飞机到北京参加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会时,按姓氏笔画排位,我在我们云南代表团中坐一排一位,抬头见的都是国家领导人,当时那个激动啊。”于仁激动地说。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的于仁,更是尽心尽力。一次街天,看见来自施甸木老元赶集的农户带的水喝光了,就到现在的卡斯街上买水喝,由于当时卡斯街缺水,所以水价格相对要高。农户辛辛苦苦赶集赚的钱用来买水喝,这一幕刺痛了于仁的心。于是他下定决心解决卡斯街用水问题。通过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同县水利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寻找水源,终于引、架通了水管,解决了卡斯街群众饮水、用水困难问题。
光热不减,践行为民使命
于仁1994年11月退休后,仍然秉持“做事先做人,万事信为先”的原则,处处发挥带头作用。90年代的达丙镇达丙村(现达丙社区),路面有多处坑洼地,一到雨季更是出行不便。1995年,于仁在抓好自家生产的同时带头出钱出力,组织人员对寨内道路进行修缮,极大改善了寨内道路状况,为后来村组道路修缮奠定基础。
主动交纳党费、积极参与党组织生活,这是达丙社区对这位老党员的评价。一直以来,于仁都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教导子孙踏实努力工作,清白干净做事。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身体大不如从前的老人,叮嘱子孙不能给国家添乱;他带头支持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他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老党员于仁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颗对党始终保持无限热爱和高度忠诚的真心,看到了他身上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红色精神,虽历经岁月洗礼,但永不过时,是今天每一名共产党员对照检查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