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荷花镇甘蔗寨的戏台上,一折叫作《芦林相会》的佤族清戏正在上演。佤族清戏是腾冲市唯一被正式列入中国少数民族剧种的地方戏剧,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珍贵的剧种”,佤族清戏追溯其起源正是民族团结交融而生的一朵绮丽之花。

“近年来,在荷花镇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请专业老师到荷花指导、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方针政策宣传和人才培养等方式,让佤族清戏绽放新活力,特别是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以来,我们先后为到甘蔗寨参观学习的人员表演100余场,覆盖3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新的观众,在市内市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荷花镇甘蔗寨社区甘蔗寨村民王祖芳,由于甘蔗寨是佤族清戏的唯一传承地,从小耳濡目染,便对清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清戏传承人,王祖芳受益良多。

非遗要生存下去,需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让人们发现它的韵味美。王祖芳说:“下一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会继续将佤族清戏更好地传承下去,进行创新创造,给清戏注入新的活力,融入新的思想,在全市范围内用佤族清戏讲好腾冲故事,传播理论声音,让佤族清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将它发扬光大。”

一直以来,腾冲市荷花镇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推进”,将“荷文化”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成功创建甘蔗寨及坝派2个A级景区,“傣寨”“佤村”吸引了大量游客,有效推动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荷文化”是腾冲市荷花镇各民族文化组合而成的文化大花园。有传承了600多年的国家级非遗佤族清戏、有指尖飞出的绚烂之花傣族织锦、有各族群众共同狂欢的泼水节、新米节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荷花镇立足镇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举全镇之力创建了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


荷花镇民团社区坝派自然村农民画画家贾明安在村子里创作了一些民俗、历史、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画作,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乡村这一块的重点扶持,让我们老百姓发展了很多自己的事业,日子蒸蒸日上,大家幸福感倍增。”贾明安边说边作手上的画。


为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荷花镇着力实施民族文化繁荣工程,大力实施农家书屋、“七彩云南”体育设施、文体活动广场、文化大院等建设工程;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美食节、泼水节等文娱活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定期组织文化传承人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培养传承人,赓续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全面夯实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使示范创建工程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目前,荷花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群”雏形已现,已成功创建1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分别有3个省级、4个保山市级、9个腾冲市级。虽然已硕果累累,但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永远在路上。“下一步,荷花将持续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在发展产业、保护生态、树立文明、基层治理等方面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增加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荷花永远绽放。”荷花镇党委副书记蔡成云表示。

荷花镇只是腾冲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腾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进兴边富民建设,以四个“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独具边疆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腾冲样板”,民族团结开出幸福花。

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增进民生福祉。紧盯“世居少数民族”和“抵边村寨”,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和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全面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以兴边富民工程、“十百千万”、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工程等为抓手,建成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7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了两个民族乡镇全程通高速。曾经贫困落后的民族村寨换了新颜,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思想引领。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腾冲司莫拉佤族村,腾冲各族干部群众备受振奋鼓舞。开展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深入腾冲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活动,把司莫拉、和顺古镇作为宣传教育的“擎旗手”和“排头兵”,规划“心向中央·振兴边疆”等5条学习体验路线,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腾冲实践主题展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宣传教育,用心用情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故事、民族故事、腾冲故事,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紧紧围绕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全域创建。以“十进”创建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著名侨乡”“全域旅游”等腾冲特色相结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58个,推出滇西抗战纪念馆、国门新村等一大批示范典型,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全域示范创建格局,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紧紧围绕“守护好神圣国土”凝心聚力。在“民族”“边境”上融入“红色基因”,深入实施“铸魂”“堡垒”“头雁”“先锋”“稳边”五项工程,持续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主题实践活动,让鲜艳的党旗、国旗飘扬在边境一线,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守边固边中淬炼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