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素有“千年茶乡”的美誉,3888平方公里的幸福家园里,繁衍生息着31.98万各族儿女。2020年来,昌宁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治什么、怎么治、靠什么、为什么”四条主线,立足于“以社会领域为关键、以组织提升为重点、以工作目标为导向、以家园建设为载体”四个发力点,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突破口,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全县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局面初显成效。

治什么:以社会领域为重点 “小支点”撬动“大治理”
社会治理难点在基层。昌宁县以社会领域为重点,用“小支点”构建社会治理大杠杆,着力把风险矛盾控制、化解在县域以内。聚焦创建机制、情报信息、民本民生、重点人员、治理难题等小“切口”,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发挥党员、基层网格员、“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优势,依托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定期研判,预防排查,实现了末梢矛盾化解向前端预防治理延伸。在经济、民生领域重点整治网络传销、非法集资、“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如今,为期三年的命案防控攻坚、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突出矛盾风险大排查大化解、加强特殊群体服务管理等四个专项行动正如火如荼全面铺开,非访、安全事故、命案、毒品等四大治理难题全面纳入风险管控,真正用“小支点”撬动了“大治理”。

怎么治:以组织提升为关键 “绣花针”穿起“千条线”
党建引领强根基,社会治理绘蓝图。昌宁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制定了《昌宁县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实施方案》《中共昌宁县委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方案,全面实施“红色旗帜、红色铸魂、红色堡垒、红色基因、红色防线”五大工程。县委用党建这枚“绣花针”,把13乡镇党委政治引领功能、124个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815个党支部服务群众职责以及19578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千条线穿起来,依托全县8161个单元网格,打造了以党建为引领、贯穿县、乡(镇)、村三级权责明晰、上下联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与党建得到有机结合,呈现出“发挥党员作用,让网格‘红’起来;强化党组织作用,让网格‘活’起来;聚焦群众需求,让网格‘动’起来;创新服务模式,让网格‘快’起来”四个特点,基层党组织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强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党员模范等力量在网格中体现,事关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等各种诉求渠道全面畅通,5个城市社区全面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服务群众快速响应机制,119个农村村(社区)推行新“五组一联”模式,实现村(社区)与职能部门条块结合、协调联动,做到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探索推行“一站式”“一网通”等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网格管理的动态化、精细化和多元化水平,5810名在职党员报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11869人次,解决问题379件。开展疫情防控以来,全县以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成果。“绣花针”穿起“千条线”,汇集起党建统揽全局、社会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靠什么:以工作目标为导向 “强基础”推进“融合治”
立足“三治”融合的目标,昌宁县把夯实基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定海神针”。一方面依托“痛点堵点”攻坚“放管服”,全面整合政法综治资源力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处服务,13乡(镇)和124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实现实体化运作,打造了“12348法网”“云岭法务通”等4张网络平台,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24个,124个行政村(社区)律师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100%,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回应率达到100%,实现了微端融合、服务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构建。一方面,借助“小协商”解决“大难题”,率先在全市启动“协商在基层”试点工作,并在全县13个乡镇全面推开,着力引导群众通过协商民主方式来实现当家做主,让群众真正回归“治理主体”本位。同时,依托“自我管理”延伸“自我服务”。坚持“一项机制促规范、一个公约强管理、一支队伍优服务、一套监控管言行”,认真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四前四后”工作法,提升群众自我治理能力。在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中,动员群众自行安装电子监控摄像头32560多个,组建278支专兼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创建78个“无发案村(社区)”和16个“无发案小区”;通过“示范引领”培树“标杆”,在田园镇搭建“云宁哨”智慧治理服务平台,在漭水镇推广新“五组一联”模式,在华侨社区打造 “党建+社会治理”。同时,依托人员和宣传载体,在全县实现道德、法治教育全覆盖,在“强基础”中实现了“融合治”。

为什么:以家园建设为载体 “共参与”实现“同和谐”
昌宁县以家园建设为载体,围绕“家园美丽、群众安康、社会稳定”目标携手同治,共享和谐。围绕平安家园目标,夯实基层基础维护社会稳定。配齐配强13乡(镇)政法委员和124个村(社区)综治维稳员,充实了公安、司法、基层中心法庭、警务室、治保会和调委会等人员力量,群防群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级各类平安创建工作巩固率达92%以上;围绕幸福家园目标,推动脱贫攻坚加强民生保障。投资70.3 亿元,实现 88508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围绕美丽家园目标,突出区域特色推进城乡建设。创成“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云南省文明县城”和“美丽县城”;围绕富裕家园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茶叶、烟草、核桃、畜牧、蚕桑、果蔬等6大高原特色农业,实现了乡有支柱、村有骨干、户有主业;围绕绿色家园目标,守护绿水青山推动协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碧水蓝天”保卫战8大标志性工程,森林覆盖率达68.8%;围绕开放家园目标,强化交通建设突破发展瓶颈。昌保高速分段通车,永平至昌宁等3条高速公路列入全省“互联互通”工程;围绕和谐家园目标,加强民族团结推动融合发展,着力打好“文化、生态、产业”三张牌,积极改善民族地区人居环境,各族群众自豪感、归属感大幅跃升,在“共参与”中实现了“同和谐”。

如今,通过推动治理融合,昌宁把“三年治理蓝图”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际效果。三年创建期间,全县刑事案件立案数较前三年下降15.4%,治安案件查处数下降35.2%,社会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得到巩固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8年位居全省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宁县先后获评“全国依法治理先进县”“全国无邪教创建示范县”“全国信访三无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省先进平安县”等荣誉。
初心如磐,未来可期。在新的赶考路上,昌宁将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目标引领下,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作为,积极探索、推动和巩固好具有昌宁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与全市、全省和全国同步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让千年茶乡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路更畅,景更美,园更靓,家更暖;让家园更平安、社会更和谐、人民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