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宁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把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作为重点,努力打造“市场主体向往,人民群众满意”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全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如今,“开放昌宁”更加开放,正成为一方投资“洼地”、一个开放“高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到昌宁投资兴业。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走进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机声隆隆,生产线正开足马力高速运转。云南通威是昌宁重点引进的招商企业,也是行业龙头,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带动能力。2022年1至11月,云南通威一期累计生产高纯晶硅4.17万吨,实现产值105.8亿元,稳岗就业岗位1150人。

永祥股份副总经理兼云南通威总经理杜炳胜说:“我们云南通威自落地保山以来,从厂区建设到投产期间,在服务保障、手续审批等方面,昌宁县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化、高效化的服务。”

云南通威落户保山工业园区昌宁园中园只是昌宁县积极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昌宁县把“店小二”服务意识贯穿于招商引资全过程,用服务“软实力”和机制保障“硬实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营商环境。昌宁园中园规划面积3064亩,重点规划布局食药产业、硅基产业功能区。昌保高速公路建设、通威股份水电硅材高纯晶硅绿色能源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基地建设、昌宁县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等招商引资项目高效、快速、全面推进,同时积极做好水、电、路、地等要素保障文章,全力以赴支持企业落地,全面服务企业投产,用服务的“软实力”弥补环境“硬实力”差距。

昌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世龙说:“我们坚持‘市场引导不越位、项目招引不错位、管理服务不缺位’,打好园区‘基础牌’、项目‘建设牌’、要素‘保障牌’,为‘筑巢引凤’夯实基础。2022年,共引进项目13个,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62.31亿元,同比增14.79%。”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和群众要办理的事项逐渐增多。为提高办事效率,昌宁县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发布了《昌宁县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版)》,精简规范行政许可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事时限,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投资项目审批、跨省通办等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窗办理”,深化“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

“截至目前,全县1372项已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中‘马上办’占比41.09%,‘就近办’占比100%,‘全程网办’占比83.33%;‘网上办’‘一次办’和‘最多跑一次’实现3个百分百;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县级政务大厅,全县124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终端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打通网上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昌宁县政务服务局副局长高文芬说。

昌宁县牢固树立“用户思维”,强化服务企业意识,狠抓惠企政策宣传贯彻,让企业切切实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纾难解困,助力企业发展。通过开设“减税降费政策”专栏,举办“助企政策大讲堂”培训,“助企服务月”政策服务送进门活动,持续开展政策宣传、政策服务、政策兑现进市场主体。

昌宁县税务局副局长王德军说:“我们积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全政策,发挥惠企政策的最大效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截至目前,全县完成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60134万元,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10701.27万元,新增减税降费1559.72万元,养老、工伤、失业三项保险费共计减免4306万元。”

昌宁县以创新营商环境为牵引,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立足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积极推动全县各类市场主体上规模、增实力、提效益,切实牵好市场主体这个“牛鼻子”。截止2022年底,全县市场主体达28221户,同比增长37.75%,比2021年底净增4432户。其中,企业3382户,比2021年底净增247户;个体工商户24251户,比2021年底净增418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88户,比2021年底净增3户。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指引行动,全面对标新要求新部署,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紧盯突出问题,聚焦薄弱环节,坚决破除制约各类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全力打造集成便利的投资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透明的法制环境、多元互通的人才环境,不断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徐世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