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资讯  >  县区动态  >  正文

县区动态

施甸:攥紧“种业芯片” 繁育基地移栽忙

发布日期:2023-06-01 14:53     来源:保山广播电视台      点击量:

攥紧“种业芯片”,端稳“中国饭碗”。眼下,在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里工作人员正抢抓节令,拉开了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移栽工作的序幕,田野间放眼望去满是忙碌景象。

秧田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正把一捆捆带有水稻育种材料标识牌的秧苗放到筐里,运送到大田指定位置进行栽插,对于水稻育种材料移栽的技术要求,她丝毫不敢放松。“我们去年在水长基地收获的材料,经过海南的加代以后,今年又回到了水长基地,目前是在移栽的阶段。”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说。

据奎丽梅介绍,为了让移栽后的育种材料实现早返青早分蘖,从移栽前的蹲苗壮秧,到送嫁肥和送嫁药喷施,从秧田管理,到整地耙田,再到大田栽插,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尤其是移栽时材料不能混杂,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有插牌子的、拔秧的、摆秧的,做到‘一个钉子一个眼’,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材料都不能混杂,要做到把材料分得很清楚,移栽的过程才会比较顺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说。

而在另一块秧田里,来自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研究员徐光和同事们,正在指导栽秧工人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栽插,高标准做好两用核不育系种子的繁育工作。自国家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落户施甸以来,徐光和同事们便常年扎根在基地里,紧盯每一块试验田、每一棵秧苗,身体力行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员徐光说:“ 今年有12位专家亲自到基地来负责技术指导,我们预计今年3000亩的繁殖基地,大概能够生产240万斤两用核不育系种子,我们为国家的种业安全提供一个保障,做出我们施甸更大的贡献。”

2010年,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筛选和分析,将施甸县作为我国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2017年,袁隆平院士亲笔为施甸县题词“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2019年6月,施甸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目前,依托高标准农田和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施甸县已建成亲本繁育基地5000亩,获批国家制种大县。据统计,12年来,施甸县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197个,面积2.04万亩,总产量856万公斤,平均单产达420公斤。而今年,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移栽工作预计将在6月15日之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