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施甸县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牢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坚守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谱写出新时代更加美妙的文化乐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有这么几点感悟。文化传承这项工作非常重要、非常重大,从我们的治国理政这个层面来看,文化自信它是我们“四个自信”当中最重要的一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最关键的最深厚的力量是文化自信。从我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这五大建设当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一个重要工程,这是从治国理政工作布局的宏观战略上来考虑非常重要。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作为党校人,就是学习传承文化。作为基层党校人,我们应该在学习文化理论、研究阐释文化理论,用科学正确的文化理论来引领社会舆论,来造就我们的新时代文明伟大工程,可以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张载的“横渠四句”,明代大学问家张载说过,文化传承它是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到了一个新时代,是一个可以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明的一个新时代,所以我们应该要把文化传承这个工作,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基础上,把这个重要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落实好。”中共施甸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晓静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施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在促进乡村的产业、人才、科技、组织、生态、文化的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促进人民福祉的作用。推动新时代群众文化走出阵地。要秉持开放包容的、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精准服务、多元参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运营、活动项目的打造以及我们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等方面,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推进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化发展,比如依托施甸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施甸龙会这样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深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新时代美好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施甸县文化馆副馆长杨娇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要求,立足文物保护工作实际,贯彻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保护好施甸县的靖边遗迹、杨善洲历史遗迹、滇西抗战遗迹、民俗文化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施甸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李月江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坚守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深入基层群众和广阔大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生活点滴中获取灵感,从时代精神中把握前进的方向,将杨善洲、桂海潮等模范人物作为创作素材,广泛开展文艺创作,走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谱写出新时代更加美妙的文化乐章。”施甸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李梦竹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牢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水长乡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杨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