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资讯  >  县区动态  >  正文

县区动态

昌宁: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城

发布日期:2023-12-11 14:45     来源:昌宁发布      点击量:

昌宁县坚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要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城市建设管理,以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为目标,聚焦民生改善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精神家园共建、城市更新共谋、住房保障共筑、繁荣发展共享“四大工程”,以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共建共享和谐美丽山水田园城市。

——精神家园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主线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融入行业、融入一线、融入日常,通过“内外共抓”夯实思想基础。对内,抓思想认识的提高。县住建局利用党组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职工例会、“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中华民族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对外,抓宣传教育的引导。组织走进工地、走进企业、走进挂包村社区,向广大市民、工人、群众宣传讲解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政策和知识,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群众基础,全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

——城市更新共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践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滇西最美田园城市”目标,以“两个融合”共谋城市更新发展。思想融合。在城市更新规划布局上,注重听取各族群众、各族代表的意见建议,把各族群众对城市建设的想法和意见进行收集,与“五成共建”要求相融合,努力把昌宁县城打造成各族群众最想要的“样子”。2023年共收集到各族群众关于城市建设意见建议10余条,目前已逐步进行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口袋公园建设等建设实施。文化融合。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充分挖掘昌宁“青铜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茶乡文化和田园文化”,把各民族文化融入到到公园的规划中、小区的设计里、住房的建造上。截至目前,共建成各类公园、游园、口袋公园12个,商品房住宅小区38个,制发现代农房设计通用图集1套,努力实现在昌宁县城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

——住房保障共筑,改善各民族群众共居环境。以“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要求,通过汇集群众、政府、市场“三股力量”,抓好住房保障工作,不断改善各民族群众共居环境。群众参与打基础。充分发动各族群众的自主性,主动建设自己的家园,确保住有所居。政府统筹作保障。全县累计建成公共租赁住房6830套,分配入住公共租赁住房9860套次,有效解决3.2万余名各族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38个487栋户数4510户;计划在13乡镇持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房抗震改造项目。项目实施后,各族群众的人居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投入促改善。全县已建成商品房小区38个,面积150万平方米,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为有需求的各族群众提供更多的刚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选择。

——繁荣发展共享,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城市发展的“三大变化”来回应人民的期盼,各族群众共享繁荣发展成果。城市规模扩大。2022年末,城镇建成区达40.7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15.5平方公里(2005年仅5.86平方公里)市政道路61条约82公里,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城市活动空间的需求。城市功能提升。县城主干道重要节点均实现亮化提升,县城亮灯率达100%;主城区内建各类公园12个、停车场5个、公厕56座、公共洗手台586座,让各族群众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城市环境变美。2022年末县城绿地率达43.74%,绿化覆盖率达48.6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8平方米,城市建成区公园覆盖率达90.73%,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无论春夏秋冬,在昌宁,都可以看到到一路一景,一园众花的美丽画面,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繁花似锦连片绿、乘凉避暑好惬意,绿树成荫人人爱、花香漫城家家享”的优美环境。

民生连着民心。昌宁县将持续夯实住建领域民生保障,把民族团结进步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与田园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以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让山各族群众共有的水田园城市园得更美更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