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县区名片

施甸

发布日期:2025-04-24 16:53     来源:      点击量:

施甸位于云南西部,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不韦县,隶益州郡。南北朝(齐)时,改名不建县。隋朝,隶濮部。元至元十年(1274年)设石甸长官司,以坝南石鼓山取名,间为坝子,隶镇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长官司,隶永昌府,“施甸”一名始于此。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施甸巡检司。清顺治六年(1649年)裁巡检司、长官司,设施甸平彝州,州址在今仁和镇大石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裁州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1912年裁巡政厅设施甸分治县佐公署。1932年裁施甸分治县佐并入保山县。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123次会议批准,建立施甸县,次年2月1日正式办公,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年12月改属保山地区行政公署。施甸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地形平坦、三面环水,县内最高海拔2895米,最低海拔560米,年均气温17.6℃,降水量969.7毫米,相对湿度70%,全年无霜期330天,全年日照时数2193.7小时。施甸下辖13个乡镇139个村(社区)16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67万人,常住人口28.01万人,居住着彝、傣、回、布朗等21个少数民族3.21万人。全县耕地面积63.08万亩,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2020年实现21591户91170人全部脱贫退出,2021年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施甸,还是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航天员、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的家乡。2024年,成功举办保山市第五届体育运动会。

施甸,是善洲故里。是“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的故乡,是杨善洲精神的发源地,“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杨善洲精神在这里传承弘扬,建成了杨善洲干部学院,是全国各地党员干部淬炼党性之所、净化心灵之地。

施甸,是稻母之乡。施甸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成功率达83.34%,年供种量占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用种量的80%以上。2017年12月,获得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词——“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2019年6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施甸,是地质宝库。施甸已发现5亿年前各时代各地层古生物化石门类10余类,尤其海林檎化石,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获批挂牌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

施甸,是高山硒谷。施甸拥有5万亩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土壤硒含量为国家标准的1.5倍,并通过全国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是发展富硒产业的绝佳区域。

2024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16亿元,增长3%,其中:一产增加值27.83亿元、增长2.7%,二产增加值29.07亿元、增长0.8%,三产增加值49.27亿元、增长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8亿元、下降2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67亿元、下降7.3%。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8亿元、下降16.1%,产业投资占比56.25%,民间投资占比37.21%;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08亿元,同比下降25.8%。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2亿元、增长2.9%。

2025年,施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三大经济”,扎实推进系列三年行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