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漫过茶山,自治村“木柯嘎”志愿服务队队员吴占连正在录制双语歌曲《文明新风唱起来》时,手机骤然响起。电话那头,守边巡逻的丈夫叮嘱:“要下雨了,记得大人小孩都要添件厚衣裳。”家人的关心,让吴占连满身暖意。在傈僳语中,“木柯嘎”意为“守边固边”,这支由村级发起、汇聚各界爱心力量的双语志愿服务队,正以“双语搭桥、志愿助力”为纽带,让边疆村寨的幸福之歌越唱越响。

双语宣讲暖边寨,党的声音入民心
“团结一心守边疆,家园平安万年长!”傍晚的自治村,火塘边暖意融融,吴占连用流利的傈僳语,将强边固防、乡村振兴政策化作乡音俚语,讲给围坐的乡亲们听。作为傈僳族人口占多数的村寨,“木柯嘎”服务队深知,用“家乡话”交流,政策能更快捷准确地走进乡亲们的心里。

“政策宣讲不能‘水土不服’。”村党总支书记余华亮说,服务队摸索出一套“接地气”的宣讲法:把文件语言改成大白话,复杂道理简化成三两句;宣讲员先学先做,用行动赢信任;带头巡边护边,让“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成为自觉。田埂上的“双语课堂”、院坝里的“协商座谈”、墙上的政策农民画,甚至改编的双语歌曲《党的光辉照边疆》,让党的关怀在欢声笑语中浸润人心。
青春力量聚边疆,夫妻同心护家园
吴占连是“木柯嘎”精神的典型代表——她既是村“两委”干部、非遗传承人,也是村团支部书记。在镇团委支持下,她依托“国门青年之家”,联动边检站、驻地部队、学校,组织青年参与国防教育;带领216名青年种出3600余亩乌龙茶,推动20余名青年学习电商技能;打造的云南省边疆团建长廊示范点,串联“青年文化步行道”、万亩茶园与民宿,成了吸引青年返乡的“磁石”。“乡村振兴要让青年看到,家乡也能成就梦想。”吴占连眼中满是坚定。

她的丈夫李观龙,是明光镇正七号联防所副所长,也是“木柯嘎”队员。“妻子守好家,我便守好边。”自2020年起,他驻守海拔3400米的中缅边境,1500多个日夜从不缺席。巡逻时,他用双语为队员解读政策,成了边境线上的“流动宣讲课堂”。2025年除夕夜,吴占连冒雨上山,和守边的丈夫、队员们挂灯笼、煮饺子,视频连线孩子时,丈夫为她拂去肩头冰碴的瞬间,道尽了“木柯嘎”的奉献与坚守。“边境安宁了,产业发展才有靠山。”这份信念,让夫妻俩在各自岗位上并肩前行。
产业文化双赋能,幸福村寨换新颜
“木柯嘎”的志愿服务,始终扎根在助民致富的土壤里。在党组织引领与服务队助力下,自治村万余亩高山乌龙茶年产值超2300万元,家家户户受益;中草药、“云薯304”土豆种植,生态养殖业同步发展,为村民增收开辟新路径,返乡青年创业渐成规模。服务队参与的两届边地文化节吸引游客超4万人次,“腾冲明光边地文化体育节”获评省级优秀项目,队员编排的傈僳族歌舞更让“品明光乌龙、醉竹坝风光、悟边地风情”的旅游名片愈发响亮。

文明新风也在服务队推动下落地生根。队员们活跃在“道德评议会”中,带头移风易俗,将“适量饮酒、避免攀比”写入村规民约,推广“自助餐式新婚”,相关案例获国家级、省级平台报道。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村民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村寨文明风尚日益浓厚。
“思加多(傈僳语:让人流连忘返的意思),美好生活唱起来!”吴占连清亮的歌声,唱出了边疆儿女的心声。从晨雾茶山到边境线旁,从火塘宣讲到院坝笑语,“木柯嘎”服务队如坚韧丝线,将党的政策、志愿温暖、青春力量、特色产业与民族文化编织成网。在祖国西南的这片土地上,“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幸福期盼,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