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县区动态

施甸种出“千斤粮万元田”

发布日期:2025-09-17 14:35     来源:保山发布      点击量:

“我们因地制宜适配粮经协同种植模式,‘千斤粮、万元田’逐步从愿景变成现实。”站在金灿灿的稻田边,施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苏炳启话语间充满了对当地种植模式的信心。

金秋时节,云岭大地硕果飘香。施甸县依托不同海拔气候特征,创新推广多元粮经协同种植模式,既守好了“粮仓”,又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在“保粮食”与“促收入”间找到平衡,实现双赢。

坝区“夏粮冬菜”:一田两金超万元

走进施甸县水长乡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殖基地,稻香四溢,收割机轰鸣声不绝于耳。“我种了140亩水稻,亩产超500公斤,单季收入就有5000多元。”种植户杨洪明一边组织工人抢收水稻,一边分享丰收的喜悦。

作为全国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殖基地,施甸承担着全国80%以上的两用核不育系用种供给,“高原种仓”的“压舱石”作用凸显。在守好“粮仓”的同时,如何让土地多“生金”?施甸瞄准坝区气候温和以及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优势,推出“夏季制种、冬季种菜”的“粮+蔬”轮作模式。

“水稻收割后,我们接着种大蒜、贡菜、青蚕豆,亩均收入约600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一亩田总收入能超过1万元。”杨洪明直言自己是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

如今,“一田两金超万元”在施甸坝区已成常态。除水稻亲本繁殖外,当地还大力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种植面积超1万亩。在施甸县玉米制种基地,秋收玉米与秋播大蒜正同步推进。种植户赵青林笑着说:“大春玉米制种亩产600多公斤,一季收入超3000元,接下来种大蒜,收入7000多元,一粮一菜算下来,一亩地年收入1万元没问题。”

山地“间套巧种”:“三种三收”生三金

施甸县80%以上的耕地为山地,如何在山地实现“保粮增收”?2022年以来,施甸根据不同海拔气候特征,推出“三种三收”间套种模式——高海拔区域主推“玉米+大豆+青豌豆”,低热河谷地带发展“玉米+南瓜+青豌豆”。

太平镇椅子山村海拔超2100米,属高海拔地区,村民杨芳周正是通过“玉米+大豆+青豌豆”的种植模式实现稳粮增收。“玉米亩产能到600公斤以上,大豆还能收80公斤,相当于玉米不减产,还多收一季豆。”杨芳周满脸喜悦地说。

在海拔约1500米的何元乡组军门村,“玉米+南瓜+青豌豆”成了村民增收的“金钥匙”。村民罗玉菊今年种了30多亩玉米间种蜜本南瓜。“蜜本南瓜能卖12万元左右,玉米能卖3万元,等南瓜摘完以后就种青豌豆。”罗玉菊开心地规划着下一步的种植打算。

“三种三收”的关键在于科学规划,施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祝永院解释:“玉米与大豆或南瓜在5月同时间种,8月收获大豆、南瓜后,9月在玉米行间套种青豌豆。此时玉米能为豌豆苗遮阴保湿,保障出苗整齐,确保12月如期上市,这样种植实现了三季无缝衔接。”据悉,青豌豆每亩可产1000公斤,按4至6元单价计算,每亩产值可达4000至6000元。

绿色环保:种出生态“附加值”

施甸的粮经协同模式,不仅实现“稳粮增收”,还借农作物互补效应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带来生态效益。

“大豆固氮能减少化肥用量,大豆、南瓜枝叶可抑制杂草生长,基本不用除草剂。”祝永院介绍,冬季种青豌豆时,玉米秆还能当豆架,既环保又能省去每亩400多元的人工成本。

目前,施甸县共推广各类粮经协同模式15万亩,亩增收2000至4000元,较传统种植增产增效显著。其中,实现“千斤粮、万元田”的面积达6万多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40%。

从坝区“粮菜轮作”到山地“间套复合”,施甸因地制宜适配粮经协同种植模式,稳步推动“千斤粮、万元田”从愿景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