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8735799-9-/2019-1216006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公开目录
  • 市政府文件
  • 发布日期
  • 2017-02-06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保山市人民政府文件

 

 

保政发〔2017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现将《保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保山市人民政府

                                 2017125

(此件公开发布)

保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保障。为深入推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健康中国“幸福保山”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云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结合保山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保山市认真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全市城乡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条件较大改善,全民健身组织进一步壮大,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逐步形成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公共体育服务主体职责,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市级体彩公益金每年按一定数量用于全民健身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引入市场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助推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发展。

(二)公共体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4个县(市、区)建成了体育场馆、37个乡(镇)建成带简易看台的灯光球场558个行政村(社区)和520 个边境县自然村建成了篮球场和乒乓球台永子棋院、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建成使用。“十二五”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平方米;有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个,覆盖率达80%;乡(镇)体育健身中心覆盖率达51.4%;行政村和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61.2%

(三)全民健身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2015年底,市级有体育协会、俱乐部33,全民健身服务站点520个,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体育组织,县(市、区)、乡镇(街道)均建立老年人体育组织。全市有社会体育指导1405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为0.514‰。

(四)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多样、项目丰富。4年一届的全市老年人运动会成功轮办成功举办全国健身气功系列展演活动闭幕式两届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腾冲国际半程马拉松,承办全省宗教运动会和钓鱼比赛全市开设15个健身气功、太极拳免费习练站点,长年坚持习练人员达2000多人培训围棋教师1000多名,6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开设围棋课,参加学习围棋学生达3000多人,承办CCTV5“谁是棋王”中国围棋民间争霸赛海选赛和小组赛培训足球教练45人,确定8所市级重点足球学校围棋和青少年足球正式列入市运会比赛项目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自行车、登山、健步走、游泳、健美操、广场舞等项目在群众中广泛推广。

(五)体育健身人数不断增加,健身效果逐步显现。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中等强度以上体育锻炼人群全市总人口的33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全市居民体质测定合格率85学生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定优秀达标率为21﹪。

(六)各级各类群体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认真组织参加第十五届残奥会、第二届亚残运会、省第十届残运会、省第十届民运会、省宗教运动会、省民族锦标赛、“七彩云南全民健身”运动会,并取得较好成绩。

十二五期间,全市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育建身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偏远农村体育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经费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适当的经费补助体育系统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管理机制与工作运行需求不匹配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群众体育,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幸福保山

三、发展目标

实现全民健身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共进、融合共通发展。不断改善全民健身地设施条件,大力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着力推广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保山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建设涵盖集场地设施体系、组织服务体系、活动赛事体系和经费保障体系为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挥全民健身对健康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广泛深入地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健身,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文明,全民健身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四、主要任务

(一)大众体育健身更加普及群众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能力明显提升,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群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00人、比例达全市总人数的40%以上。

(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经常化。抓好以太极拳、健身气功、民族健身操(舞)、打歌、射弩、陀螺、武术等项目为代表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推广加强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每个县(市、区)打造不少于2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训练点。

(三)健身组织构建实现网格化。体育社会组织数量显著增加,县(市、区)及以上体育总会覆盖率达100%,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增加到60个以上。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以上,获得资格证书总人数达2000人以上。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院校师生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形成全市各体育行政部门、乡镇文体活动中心(站)、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服务人员环环相接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开展针对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的人群体质监测工作,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及以上水平的人数超过95%,优秀达标人数超15%

(四)健身场地设施覆盖更为均等化。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城市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基本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

(五)公共体育设施利用逐步合理化。公共体育设施由重建设向重管理、维护、开放使用转变,创造条件将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80%以上,多渠道增加体育健身场地。

(六)全民健身服务社会化。依托“互联网+”技术,扶持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休闲体育产业,推动全民健身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区域性全民健身产业服务圈建设,健身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使全民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比重逐年上升,全民健身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达1%

(七)推动体育交流国际化。充分发挥保山区位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体育交流平台,推进体育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提升体育辐射周边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主要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科学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市、县(市、区)要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新建居住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新建住宅小区要严格落实体育健身设施“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要求,与住宅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他用。合理利用保山优质户外资源,支持建设有健身步道、健身路径(乐园)等体育元素的公园、公共绿地等城乡公共空间。建成施甸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2.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十三五”末,争取全市72个乡镇(街道)912个行政村(社区)建设公共体育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实现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按照各县(市、区)1/3比例要求,实现24个以上乡镇(街道)建有5人制公共足球场。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配置200套健身路径,城市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站体育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基层综合文体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继续坚持和完善全民健身示范点建设制度。

3.推进体育基础设施供给精细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设适应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便捷实用的体育场地设施,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场地,加强棚户区改造区域、务工人员集中地区、城乡结合地和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在保山中心城区“三个万亩”项目建设中,注重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小型健身广场、健身路径、3人制篮球场等健身设施建设。在东城区规划新建全民健身中心。全市5个县(市、区)级城市新建公共5人制足球场33块以上篮球场33块以上,其中隆阳区新建5人制足球场10块以上篮球场10块以上腾冲市新建5人制足球场8块以上篮球场8块以上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分别新建5人制足球场5块以上篮球场5块以上。各县(市、区)城区新建一定数量的多功能小型健身广场。

4.推进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常态化。推行国家有关体育健身服务规范和标准,提高复合运营能力,促进县(市、区)全民健身中心健康运营,大力培育以健身科技服务和健身技能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健身服务市场主体。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和公共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试点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向学生开放和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更新,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二)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服务体系

1.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社会化。继续推进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培育和发展体育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指导高效、富有活力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大力支持草根体育组织建设和发展,培育多层次、不同规模的全民健身团队,推动开展公共体育服务参与式管理,形成多元联动格局。

2.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长效化。实施体育服务区域网格化建设,在全市晨晚练辅导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各级体育协会、全民健身工程示范点等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全覆盖,形成纵坐标将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形成横坐标,交叉联合、互相呼应,更好发挥区域联动作用。用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组织,严格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和注册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经费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加乡(镇)、村两级社体指导员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健身气功、太极拳、足球、篮球民族健身操、广场舞、户外运动项目等社会需求量大、覆盖人群广泛的运动项目专业指导员和志愿服务人员500人,有针对性地扩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提高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体系

1.推进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化、国际化。开展与旅游、文化、教育、卫生、商贸相结合的群众性体育竞赛、展示活动,促进体育、旅游、康体养老服务等行业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保山体育赛事品牌和特色体育活动。在全民健身日、重大节假日等时间节点,组织、策划群众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组织参与各级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青少年运动会、老年人健身大会、残疾人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

全民健身与旅游相结合与国际交流相结合与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相结合,实现赛事活动品牌化国际化依托高黎贡山、南方丝绸之路、史迪威公路、怒江、澜沧江及保山的气候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优势,重点打造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中国围棋之乡,使围棋赛、腾冲马拉松、高黎贡山越野跑、全域旅游自驾游等赛事成为国际级品牌赛事。将足球、武术、健身气功、瑜伽为重点交流项目,促进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体育交流合作

2.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区域化和民族特色化。积极培育和挖掘具有保山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挖掘少数民族独有的体育健身活动,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保山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针对不同区域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广泛推广健身气功、太极拳、民族民间武术、民族健身操(舞)和打歌、射弩、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创建活动。

3.推进各类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多元化。 发挥城市晨晚习练点、农村基层综合文体活动中心的平台作用,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体协等团体组织的关键挈领作用,带动城市社区、农村、职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代时尚体育运动和户外项目等活动。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健身活动,尝试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运动会。重视开展农村全民健身活动,依托地方民族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认真落实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工间操制度,关心关注职工身心健康。规范和加强对游泳、漂流、攀岩等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经营的监管。

4.推进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开展多样化。保障学生人均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考评体系,构建从小学、中学、大学相互衔接的课余训练体系。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依托有关学校形成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培训体育师资500人次。积极推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设300个学校足球场,建设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所、省级体育特色学校40所,经常参与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学生达2万人,注册校园足球运动员1080人以上。探索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和竞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规范化常态化。

(四)探索打造“互联网+全民健身”途径

1.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化。建设全民健身公共信息工作和服务平台,完善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建立全民健身数字管理平台,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2.推进全民健身工作体系集群化。围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养老、教育、旅游相结合,相互带动共同发展体旅结合,打造健身休闲项目品牌。发挥保山独特的地理地域资源优势着力开发以体育赛事旅游、户外运动旅游、健身休闲旅游、民族体育旅游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积极扶持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

3.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业逐步市场化。以全民健身培训业为突破口,发展具有保山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产业。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做好项目储备出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标准和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及配套实施细则,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内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多元共治。

、工作保障

(一)组织保障

完善以市人民政府市长为主任的全民健身指导协调委员会,建立市级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责任,健全全民健身工作督促检查落实机制。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建立相应的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及时解决推进实施计划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列入综合考核;要把全民健身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指标体系,在规划、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经费保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保障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建设和开展活动的经费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引入市场机制,逐步采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购买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鼓励捐赠和赞助全民健身事业,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宣传保障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作用,搭建“互联网+”宣传平台,普及体育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项目和方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长。在全民健身日、民族传统体育节庆和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期间,宣传媒体要积极介入,挖掘鲜活典型,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报道,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促进、人格培养、文化传播、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挖掘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民间体育传承人和本土全民健身活动“明星”和团队领军人物,树立先进典范,激发大众公益服务和参与健身活动热情。

(四)法制保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体、依法行政,梳理全民健身领域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保障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规定,把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体育设施用地。逐步建立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队伍,开展全民健身领域执法和检查工作。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人才保障

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加大对基层全民健身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人员、健身服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力度,增强服务大众的能力和水平。加大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裁判员的培养和认证工作,强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才培养。加强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采用综合培训、单项培训、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举办足球、健身气功、太极拳、围棋、武术、田径、篮球、排球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教师、校长培训班。

、组织实施

(一)本计划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组织实施。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责成体育行政部门会同关部门和团体共同组织实施。

(二)对全市全民健身事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三)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和本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末进行全面评估

 

 

 

 

 

 

 

 

 

 

 

 

 

 

 

 

 

 

 

 

 

  抄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纪委,市法院,市检察院,

        保山军分区,市委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省属驻保单位。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1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