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市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传达学习省人民政府第116次常务会议、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全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会议精神,研究《保山市加快“十三五”高速公路建设行动方案》《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实施意见》《保山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保山市“十三五”节能规划》《保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有担当精神,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同心协力、积极妥善解决好高黎贡山移居问题,确保2020年移居群体与全市、全省一同如期脱贫。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年初既定任务,对标对表,切实把一季度的好形势好局面保持住巩固好,坚持奋发有为、苦干实干,全力做好2017年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和良好风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会议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列入《云南省道网规划修编(2016—2030年)》和《云南省加快“十三五”高速公路建设行动方案》的项目8个370公里,其中:国级家高速公路项目1个51公里,即保山至泸水高速公路;省级高速公路项目7个319公里,即东绕城、昌保、保施、腾猴、腾陇和瑞丽至孟连保山段、施甸至勐简保山段。到2020年,建成高速公路370公里,完成投资55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8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网建成率超过60%,实现“城城通高”,形成“六出市”“四出境”高速公路通道,“两纵两横一边一联”的高速公路网初步建成。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宜高则高、能开尽开、能通必通”的原则,结合全市高速公路高效化的意见,加快实施通县高速公路、出市出境通道和沿边高速公路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提速项目前期,强化项目管理,拓宽融资渠道,严格监督考核;重点推进保泸、腾陇、东绕城、昌保、腾猴、保施高速公路建设,抓快瑞丽至孟连和施甸至勐简高速保山境内段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十三五”末实现“城城通高速”,坚决打赢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攻坚战。
会议指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精准扶贫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基本建成、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要求,加强协调配合,整合部门资源,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抓好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招商引资、项目支撑、资金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有序推进。
会议指出,2017年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决策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改善民生的要事、社会发展的实事。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原则、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关键在于抓好落实。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保支付、能力提升、医疗监管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城市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能力,促进城市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能源约束性管理,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未来五年,是保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矛盾将更为凸显,节能形势比较严峻,任务艰巨。编制和执行好规划,对我市“十三五”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和强度为抓手,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完善节能配套政策措施,健全奖励约束考核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争当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会议指出,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和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内容。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到2020年,全市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控制。
会议指出,近年来,全市在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环境保护等领域探索实施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全市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仍未建立健全,补偿配套制度和技术服务支撑仍然不足,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凸显。当前,抓住国家、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机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推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共享改革成发展果,对“六个保山”建设和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将国家和省有关政策与保山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促进保山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