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02-2-03_A/2015-061600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 2008-08-26
  • 文号
  • 保政发〔2006〕221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关于保山市“十一五”蔗糖产业发展的意见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

保山市“十一五”蔗糖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蔗糖产业是我市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2002/2003年榨季,全市蔗糖业各项指标均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但进入“十五”后三年以来,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重大的波折,连续三季大幅度下滑。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市蔗糖产业的现状,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研究制定巩固提升我市蔗糖产业的新措施、新对策,已是摆在我市各级政府、各制糖企业和广大蔗农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对此,根据《保山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蔗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现就“十一五”期间巩固提升全市蔗糖产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保山蔗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现状

蔗糖产业是我市经过近50年的艰辛努力而培植起来的一项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是历届党委、政府在抓工农业生产中的工作重点。全市蔗糖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促进热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全市农民增收、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市蔗糖产业虽然有过起落,但其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支柱产业地位并没有改变。从种植业方面看,全市甘蔗种植涉及35个乡镇45万蔗农50余万亩耕地,蔗农种蔗收入3亿多元,人均收入670元,是全市涉及面最广、种植面积最大、农业产值最高、农民收入最多的一项经济作物产业;从加工企业看,全市现有13条制糖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规模18980吨,年加工能力可达230万吨,现有制糖企业职工4000余人,2005/2006年榨季,全市入榨甘蔗139.86万吨,生产食糖18.36万吨,生产酒精1.24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22亿元,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2亿元,是全市最大的轻工企业和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从财政税收看,2005/2006年榨季,制糖企业上交税金8915.6万元。由此看出,蔗糖产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及社会的稳定,是我市一项丢不起、丢不掉、不能丢的重要产业。全市上下一定要站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抓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蔗糖产业的巩固提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问题

由于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诸因素的影响,我市蔗糖产业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拉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种植甘蔗的弱质性进一步显现,导致热区多种农作物争土地、争劳力的矛盾突出,使全市植蔗面积、甘蔗总量大幅度下滑,2005/2006年榨季与2002/2003年榨季相比,全市入榨甘蔗面积由59.4万亩减少到45.8万亩,减13.6万亩,入榨甘蔗产量由222.23万吨减少到139.86万吨,减82.37万吨。二是蔗区农田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全市50万亩甘蔗,水田蔗仅10万亩,占20%左右,水浇地甘蔗仅有4万亩,占8%,其余70%以上的均为靠天吃饭的旱坡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加之我市每年的新植蔗中90%以上的均为春植蔗,所以雨水好坏就成了甘蔗丰欠的决定因素,2005年,我市出现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导致甘蔗成灾17万亩,绝收6万亩,平均单产降至3.05吨。三是制糖企业规模小,原料少,吃不饱,改制后的历史包袱重,吨糖生产成本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面对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措施、新对策,谋求新出路,牢固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二、保山蔗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我市蔗糖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培植,已初步建成了集甘蔗科研、种植,糖厂设计、设备制造、土建、安装、生产、营销、教学、管理服务等较完整的蔗糖生产体系。种植上,通过狠抓三个集中,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吨糖田(地)面积已达15.75万亩,甘蔗良种更新换代推广步伐加快,全市良种推广面积已达40.17万亩,覆盖率达78%;加工上,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通过整合,全市基本形成以康丰、保升龙、恒盛为主的三大糖业集团,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为我市蔗糖产业的进一步巩固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分析看,国际糖价在大幅度攀升后,基本处于平稳,总体供求形势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国内食糖供需已出现缺口,2005/2006年榨季全国食糖产量880万吨,较上季减产37万吨,加之蔗糖产业的弱质性在全国各地进一步显现,今后食糖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消费水平却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食糖消费水平为7千克,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21.7千克的32%。按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可达9千克,全国年消费量将达1200万吨以上,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对此,国家将广西、云南列为糖料基地加以重点扶持建设,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有利的发展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顺势而谋,抢抓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东糖西移的战略转移和云南省将保山列为蔗糖优势区域开发的有利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减量化、再利用、综合利用”(3R)为原则,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途径,全面发展蔗糖产业循环经济,进一步提升蔗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进“公司+专业村(组)+农户”的运作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搭建基础平台;实施“农、工、科、贸”一体化战略,着力夯实原料发展基础,优化植蔗区域布局,加快吨糖田地建设,把蔗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依靠科技进步,改革耕作制度,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坚强后盾,加强合作,在做强产业的同时,实施能源水的梯级利用和资源废物的综合利用,延长与主产核心资源相关联的产业链。

(二)发展目标

1.农业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在50万亩左右,建设“双高”蔗园(吨糖田地)20万亩,到2010年,全市甘蔗农业产量达225万吨以上,平均单产达4.5吨,甘蔗含糖份14.7%以上,实现蔗农人均甘蔗收入900元以上。

2.工业目标:实现甘蔗入榨量200万吨以上,产糖率13.2%以上,食糖产量26万吨以上,酒精产量2万吨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保证能耗限额:百吨甘蔗综合能耗≤5.3吨标准煤、酒精综合能耗(糖蜜制造)≤0.65吨标准煤、酒精综合能耗(木薯等制造)≤1.1吨标准煤;耗水量≤85立方米/吨·白砂糖;水重复利用率由31.7%提高到60%。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蔗区、蔗种布局

蔗区布局要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认真做好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的原则发展原料基地。即:一是甘蔗种植要向最适宜区域集中,今后凡是海拔1300米以上的区域,不再安排新植蔗种植;二是植蔗区要向加工企业附近集中,凡离糖厂30公里以外种植的,各蔗区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通过各种利益协调,以运距最短为原则划分蔗区;三是甘蔗种植要向好田好地集中,全市热区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加强热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进热区优质糖料基地建设,加快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建设步伐。

良种优化布局要按照既高产,又高糖的要求。一是要加强适宜不同气候蔗区,不同地块(田和地)蔗区的甘蔗良种的选育和推广;二是各个蔗区都要按照甘蔗总量,开榨时间科学合理的布局早、中、晚品种,全市原则上可按3∶4∶3的比例搭配种植;三是积极推广甘蔗优化种植与优化砍收的“糖料生产优化管理系统”,全面提升蔗糖产业整体效益。

(二)加快科技进步,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

1.加快甘蔗良种的选育和推广步伐。为确保甘蔗良种供应,市、县(区)要尽快建立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市甘科所建立一级繁殖园,建园规模500亩,负责良种引进、试验、筛选、繁殖和综合示范推广;各县区以制糖企业和县区甘蔗站为主体,建立二级扩繁园,建园规模3000亩,其中康丰蔗区1000亩,保升龙蔗区1000亩,恒盛蔗区1000亩,负责二级繁殖和大田推广。按照《种子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严禁从省外大引大调甘蔗品种,确需向外省引种必须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所引入品种必须有当地检疫部门出具的检疫证。由市内繁殖的良种,调供指导价为:一级繁殖园的良种,每吨300元;二级繁殖园的良种每吨250元。为确保全市甘蔗良种在动态变化下的稳定发展,每年的新植蔗必须全部推广当年认定为的良种,其中新良种必须达到2万亩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市甘蔗良种覆盖率每年必须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确保2010年全市覆盖率达90%以上。

2.做好基本蔗田地规划,推进“双高”蔗园建设。必须认真搞好基本蔗田地规划,为稳定甘蔗种植面积,解决好热区产业矛盾,全市拟规划基本蔗田(地)65万亩,其中“双高”蔗园(吨糖田地)20万亩,在做好糖料基地布局规划,完善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市每年在现有基础上要新发展“双高”蔗园2万亩。

3.改革耕作栽培制度,提高蔗田地产出效益。结合我市旱地蔗面积比例大,春植蔗面积比例大及春旱突出的特点,今后旱坡地新植蔗要以推广秋植蔗为主,以冬植蔗为辅,尽量减少春植蔗比例,力争到2010年秋冬植面积占到当年新植面积的70%以上,同时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有水灌溉的蔗田地是我市热区各作物争夺的对象,要千方百计提高亩产出效益,要合理布局甘蔗良种,推行早熟早砍措施,实行蔗田地间套种,全市力争每年推广间套种面积达10万亩以上。

4.大力推广综合配套的规范化技术。要根据品种特性,科学合理的布局良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措施和糖料生产优化管理系统;旱坡地甘蔗要坚持环山带状等高深槽板土栽培措施,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提高出苗率和抗干旱能力;为解决热区劳力紧张矛盾,要积极引进试验推广甘蔗机耕机收机械;大力推广甘蔗测土配方施肥,甘蔗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及快锄低砍等综合配套措施,为提高甘蔗单产、糖份、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蔗区生产条件

根据我市蔗区的生产特点和现状,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在坚持不懈地抓好蔗区道路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蔗区水利及农田地的建设。

1.水利建设。今后,全市水利建设的重点要放在热区,要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在热区水利勘测、水源开发、库塘建设、排灌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和提高热区农田地的有效灌溉能力。针对我市旱坡地蔗面积较大的特点,要把解决热区旱地水浇条件作为工作重点。有水源灌溉的,要着力修建引水渠,实现旱地水浇化;距有效灌溉的水源点较远,距蔗农的居住地较远,地蔗相对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全市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小水窖1万口,辐射蔗地面积10万亩以上,主要解决蔗地的施肥、施药用水。

2.农田地建设。农田地建设要结合基本蔗田(地)规划和热区水利建设进行,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集中整治的原则,采取整形与治土相结合,农艺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坡改梯上,全市计划用5年时间统一规划整治10万亩,每年2万亩以上。

蔗区农田(地)和水利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政府、企业、蔗农几个一点的方式解决。鼓励并支持制糖企业在基本蔗田(地)规划的基础上,在蔗农愿意的前提下,以合同形式与农户实行倒包反租的方式开展蔗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道路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建设,我市蔗区道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蔗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改善和提高发挥极大作用,目前蔗区布局已基本稳定,不再更大范围的开发新蔗区,蔗区道路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维修、管护,不断提高通行能力。

(四)努力创新,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设备利用率,延伸产业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市蔗糖产业巩固发展的关键。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食糖加工主要集中在龙陵、隆阳、昌宁县,重点制糖企业控制在3户以内,企业要成立“技术研发中心”,负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及时有效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推进清洁生产。提升现有技术工艺,积极发展精炼糖、液体糖,重点发展优质白砂糖、精制绵白糖、精制幼砂糖、精制红砂糖等产品。有选择地开发有机糖、低聚果糖、山梨醇、甘露醇等新产品,提高蔗渣、糖蜜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还要更新观念,拓展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制糖业的优势,把触角伸向生物资源开发领域,充分利用我市自然气候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利用境内外的热区资源发展木薯、脱毒红薯、芭蕉芋等经济作物,生产燃料乙醇,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5万吨以上生产规模。近期内,重点做好龙陵康丰糖业集团公司年产10万吨、保升龙公司年产5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前期工作。

(五)认真贯彻执行白砂糖新国家标准

新的白砂糖国家标准已于2006年10月1日实施,新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产品标签、包装、运输和储存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特别是产品的理化指标有了显著提高。各制糖企业要高度重视新国标的贯彻执行工作,充分了解、熟悉、掌握新标准,从工艺、检验、储运、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彻底杜绝无标准生产活动。

(六)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治工作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加强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治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环节,国家已把节能降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年均下降5%;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消减目标为:化学需氧量总量消减为15.47%,二氧化硫总量消减为4.4%。面对我市制糖行业在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上的形势严峻,各制糖企业要把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提高认识,制定措施计划,加快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真正把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七)完善蔗糖生产相关政策,加大蔗糖产业投入力度

1.甘蔗原料收购政策。从我市热区各作物亩产出比较效益考虑,既要巩固蔗糖产业,又要使各产业协调发展,避免蔗糖原料生产的大起大落,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甘蔗收购价格最为关键。确定的原则是:热区各作物的产出效益相对平衡,即蔗农能够接受;食糖市场行情及加工效益,即企业能够承受。一是全市实行最低保护价,以每吨甘蔗200元保底,再上浮由各制糖企业自定;二是试行蔗、糖价格联动,联动基价为吨蔗200元,吨糖单位完全成本价(含税及政策性允许计入成本部分)由各企业在年度榨季结束后,在政府监督下核算出各企业的吨糖成本,在此基础上,每吨糖再加200元后作为各企业的吨糖联动价,然后与各企业当年食糖销售价比较,凡销售价比联动价每上升100元,吨蔗价格提高5元,在下一榨季开榨前向蔗农结付兑清;三是取消仍由蔗农承担着的甘蔗义务运输费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允许提取的一切费用。

2.蔗糖产业发展政策。

(1)政府扶持政策。从2007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扶持甘蔗原料生产。其中 50万元专项用于吨糖田、高优蔗园建设和甘蔗新良种、新技术推广;50万元专项用于蔗区水利和农田地建设。县区财政也要拿出相应的资金实行相应的配套补助;各企业用于上述建设的投入可从相关提取费用中列支。各县区的配套资金和各企业的投入资金将与市级扶持资金挂钩。

(2)建立甘蔗良种发展基金。按当年甘蔗入榨量计,每吨甘蔗提取2元,留制糖企业专项用于甘蔗良种推广和吨糖田、高优蔗园建设扶持。

(3)蔗区道路维修费用。按当年甘蔗入榨量计,每吨甘蔗提取4元,留制糖企业专项用于蔗区道路建设。

(4)蔗区水利建设费用。每吨入榨甘蔗提取5元,留制糖企业专项用于蔗区水利设施建设。

(5)蔗区农田地建设费用。每吨入榨甘蔗提取3元,留制糖企业专项用于蔗区农田地整治。

(6)甘蔗技术改进费。每吨入榨甘蔗提取1元,专项用于甘蔗技术改进和良种选育扩繁,具体留交比例为:制糖企业0.5元,交县(区)甘蔗站0.3元,交市甘科所0.2元。

(7)蔗糖产业发展的考核奖励。市级对县(区)政府及企业的考核奖励办法仍按保山市人民政府保政发〔2005〕142号文件规定的执行,县(区)对下的考核奖励办法由县(区)制定出台。

(8)吨糖田建设的扶持政策。仍然按照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保政办发〔2003〕20号文件执行。

(9)财税分配政策。一是外州市、县的原料甘蔗交售到本行政区域内的制糖企业加工后产生的税收,本着有利于我市加工企业发展,有利于调动提供原料生产地区的积极性的原则,由相关制糖企业会同当地政府商相关州市、县解决;二是县、区行政区域内产生的蔗糖税收,可在总税收中划出一定比例分配到乡、镇财政,划分比例及相关的拨付方式由各县区自定。

上述各项政策,凡从企业提取的费用,允许制糖企业计入生产成本核算。

(八)加强领导,搞好服务

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认识蔗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领导、认清形势、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和制定新对策、新措施,全方位的服务好蔗农、服务好企业。各县区要注重调动乡镇、村组发展蔗糖产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财税分配、产业责任制考核等制度,形成各级、各部门及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全市蔗糖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市政府将成立全市蔗糖产业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产业规划、政策制定、综合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增加专门编制,负责督促实施蔗糖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业发展的有关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