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
保山市“十一五”茶叶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保山是云南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昌宁、腾冲、龙陵县先后列入全国首批优质茶基地县和国家出口红茶商品县。茶叶既是我市区域性的传统骨干产业和25个主要产茶乡镇、58万余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市极具开发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在我市的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升茶叶加工业水平,提高茶叶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对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茶叶这一传统骨干产业优势,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现提出“十一五”茶叶加工业发展意见。
一、保山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5万亩,可采面积30余万亩,茶叶产量1396.5万公斤,为全省第三位,茶叶总量占全省的10.6%。总面积中,规模连片茶园25.5万亩,占72%,已建设1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15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有60亩茶树母本园,180多亩苗圃基地,年可圃茶树良种苗木3500万株。茶叶加工业也随着种植业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初、精茶叶加工企业615户(其中初制加工企业560户),初、精合一的加工企业215户,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初精合一加工企业55户,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30条,有从业人员4000余人(不完全统计),初、精制加工生产能力2.5万吨。2005年毛茶产量8664吨,精制茶产量7473吨,分别占全市茶叶产量的62%和53.51%,精制茶加工完成现价总产值8517万元,占全市工业现价总产值的0.9%,茶叶品种主要有精制绿茶、普洱茶、红茶和茉莉花茶。加工企业规模经营茶园2500亩以上的30余家,其中:5000亩以上的15户,经营带动上万亩的龙头企业有8户。2005年茶叶加工企业完成现价工业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户;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有9户;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有18户。近年来,我市普洱茶加工发展较快,到2005年底,已有普洱茶加工企业50多户,生产普洱茶4858吨,有普洱茶品种30多个,其年加工生产能力1500吨以上的企业3户;500—1000吨的8户,已建成普洱茶加工生产线30余条,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并获得QS认证。另外,全市有17个茶叶品牌及产品获得无公害、有机茶及绿色食品认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推动乏力,产业开发步伐慢。我市茶叶产业开发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思想不够解放,对茶叶产业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各级政府缺乏有效的推动手段,服务引导,行业整合效果不明显,龙头不强,对基地建设和茶农增收拉动不明显,产业化经营推进较慢。
2.茶园建设规划差,建园质量低、规模小。由于茶园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全市现有的35万亩茶园中,有占近三分之一的茶园分散,有的茶园仅几亩、几十亩。与此同时,由于建园时标准低,目前在投产的茶园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低产茶园亟待改造,现有茶园面积中,无性良种茶园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8%。另一方面,茶园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单位产量不高,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
3.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龙头企业少、集约化程度低。在现有的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加工企业9户,仅占全市初、精制茶叶加工企业的1.46%,占全市主要茶叶加工企业27户的33.3%。2005年完成现价工业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2户企业(高黎贡山生态茶有限责任公司和兴顺达茶厂),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为573万元和250万元。2005年纳入全市乡镇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企业统计的茶叶加工企业91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588万元,平均每户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4万元,大部分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加工生产条件还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对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力弱。
4.精制茶叶加工秩序混乱。据统计,全市有各类初精合一的精制茶叶加工企业215户,但有一定规模、加工条件较好的仅有55户,占25.88%,有75.42%的精制茶加工企业,属初制加工企业在进行精制茶加工,其加工手段十分简单,生产加工条件十分简陋,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基本不符合食品卫生市场准入的条件,增值率低,对茶叶加工原料造成极大的浪费。业主和管理层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企业经营短期行为突出,各自为阵,无序竞争现象突出,导致难以做大做强。
二、茶叶加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市场需求扩大,为我市茶叶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茶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文明的饮料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俗有“饮料黄金”之称。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有茶叶消费习惯,主要产茶国有中国、斯里兰卡、印度等11个国家,中国既是产茶大国也是茶叶的消费大国,大多数中国人都有饮茶的习惯,消费领域十分广泛。特别是普洱茶以其特有的功效、深厚的茶文化深受消费者喜爱和推崇,消费的领域已从特定消费人群发展到普通人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普洱茶将成为云南茶叶产业的主导产品。同时,绿茶产品随着市场发展的变化,向高、中档产品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消费市场的迅速发展,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为加快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由于我市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很适合茶叶种植,且我市茶园主要分布在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水源清洁、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度适宜,又远离污染源,环境污染小,农残量低,拥有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所必须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所产茶叶原料,是生产高档茶、优质茶、普洱茶及加工茶饮料的好原料。
(三)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
全市至2005年底,已有茶叶种植面积35万余亩,茶叶产量1396万公斤,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30条,年初精加工能力2.5万吨,拥有绿茶、红茶、普洱茶、花茶11个品种及50多个茶叶品牌和系列产品。有17个茶叶品牌获得无公害、有机茶及绿色食品认证,35个茶叶品牌获得省部级以上名优茶及茶叶优质产品称号。2006年,有4户茶叶加工企业(尼诺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永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清凉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被省经委列为云南省县域工业特色产业备选(重点)企业;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列入云南省乡镇企业第一批100户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名单。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在省内外许多大中城市设立了分销机构,占有了一定份额的市场,销路稳定,营销网络较为完善。我市茶叶加工业通过多年的茶叶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种植和生产加工经验,培养了一批生产加工的专业人才,拥有从茶园建设、育苗、栽培、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多人。
(四)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和精品名牌战略初显成效
近年来,我市茶叶加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和精品名牌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加工企业中,2005年初精加工产值达规模以上的企业9户,其中上1000万元的2户,精制茶加工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生产能力,其龙头作用也逐渐显示。如:清凉山茶业、高黎贡山生态茶业、尼诺茶业、永年茶业和兴顺达、振兴茶厂等,打造出“尼诺”、“清凉山”、“高黎贡山”、“龙润”、“兴顺达”、“顺国”、“永年”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其中:“尼诺”品牌已被省乡镇企业局和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列为省级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到2005年底,全市名优茶产量达342万公斤,占茶叶总产量的25%。
三、茶叶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茶叶产业为目的,以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优化种植业、加工业区域布局,扩大良种茶、有机茶、无公害茶种植面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茶叶加工业整合和技术改造步伐,扩大名优茶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抓好知名品牌的培育,争创中国名牌和云南省名牌,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围绕茶园面积40万亩、投产茶园36万亩、茶叶平均单产50公斤、茶叶总产量1.8万吨(名优茶5400吨)、实现茶农收入2.1亿元的总目标,“十一五”全市茶叶加工业发展的目标是:茶叶加工产量1.8万吨,其中:绿茶5200吨、普洱茶10000吨、红茶1000吨、其它茶叶1800吨;现价工业产值4亿元,工业增加值1亿元。
四、区域布局和重点
(一)区域布局
全市种茶地区分布较广,五县区均有茶叶种植,主要种茶乡镇有25个,集中在昌宁、腾冲县和龙陵县,其茶叶总产量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89.7%(见2005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分布情况和茶叶产量情况表)。
2005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分布情况和茶叶产量情况表
年份 县区 |
2005年种植面积(亩) |
2005年茶叶产量 (百公斤) |
隆阳区 |
33741 |
7363 |
施甸县 |
32066 |
6962 |
腾冲县 |
100188 |
48710 |
龙陵县 |
78513 |
26510 |
昌宁县 |
101846 |
49526 |
从全市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看,全市初、精制加工企业也都主要集中在昌宁、腾冲和龙陵三县。据不完全统计,昌宁县有茶叶初、精加工企业247户,占42%;腾冲县有茶叶初、精加工企业111户,占18%;龙陵县有茶叶初、精加工企业135户,占21.95%;三个县茶叶初、精加工企业户数占全市总户数的80%以上,茶叶加工的主要骨干企业都集中在上述三县。从有利于产业发展和发挥优势,有利于产业化经营和打造品牌,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出发,“十一五”全市茶叶产业区域布局发展的重点是昌宁县、龙陵县和腾冲县。全市茶叶加工业区域布局规划见附表:保山市“十一五”茶叶加工业区域布局重点企业一览表。
(二)发展重点
茶叶加工业的发展要依托茶叶种植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茶园面积要通过实行“三个一批”。即: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保持茶园面积40万亩,可采面积36万亩,其中:良种茶面积15万亩(新植5万亩),同时,依托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建设20万亩优质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其中:无公害茶15万亩、绿色有机茶5万亩。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0个,辐射面积3万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化肥、农药和其它污染物污染茶园,从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关。在原料保障的前提下,依托现有的龙头加工企业,重点发展4大类茶叶品种。
1.巩固提升绿茶。绿茶是我市茶叶的传统品种,生产工艺和技术都十分成熟,但中、高档茶所占比例不高,附加值低。绿茶加工要通过改善加工生产条件,改造生产设备,提高产品精细加工程度,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品质,扩大中、高档茶(包括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比例和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效益。
2.大力发展普洱茶。普洱茶是云南的优势产品,也是我市的优势产品,我市的大叶种茶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近年来,我市普洱茶加工发展较快,据调查,至2006年9月,普洱茶主要加工生产企业已形成生产能力1.15万吨。普洱茶加工要在“云茶”品牌之下,注重打造保山普洱茶品牌,在原料、产品质量保障的基础上,扩大产量,提升质量,在抓好压紧茶和饼茶生产的同时,适当增加散茶生产,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
3.稳定发展红茶。全市主要红茶加工企业有2户,2005年生产红茶590吨(昌宁兴顺达茶厂500吨),红茶产品主要市场在俄罗斯等国家,近年来,市场前景看好。红茶产品主要在提高质量、增加小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在出口市场的引导下,稳定发展。
4.适当发展茉莉花茶。我国的花茶主产地区在广西、四川等省,花茶的优势不在云南。所以花茶产品只能结合市场情况,适当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加快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在农业局,由市农业局负责全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基地建设;牵头协调茶叶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推广、人才培训及茶叶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各县区也相应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同时,积极引导成立茶叶协会,协调茶叶产业发展。
(二)建立扶持资金,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
市政府每年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各县区应根据发展实际,建立茶叶专项扶持资金。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引导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高产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初精制加工企业改造,茶叶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培植和茶叶产业化建设。同时,把主产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水利化建设规划,安排资金,加大以小型水利工程和配套灌溉设施为主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各项扶持资金,要重点向茶叶加工业和茶叶基础产业倾斜,同时多渠道向上争取扶持资金,投入茶叶产业,积极鼓励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对茶叶基地建设进行反哺。
(三)巩固提升种植业,打牢原料基地
茶叶种植是茶叶加工业发展的基础,只有种植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加工业才有发展的源头和希望。我市茶园大部分属上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础差、产量低。要按“三个一批”的要求,实行区域化布局,良种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加快对10万亩低产茶园的改造提升,改造后单产达60公斤以上,同时加快优质茶基地建设,力争用5年的时间建设优质茶叶基地20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5万亩,使全市无性良种茶达到15万亩。
(四)制定茶叶加工业准入政策,严格控制茶叶加工业企业的膨胀
为防止茶叶精制加工企业,特别是普洱茶加工企业过度膨胀,造成竞争无序,抬高价格,抢夺原料,扰乱茶叶产业发展的局面,必须用政策来控制茶叶加工业的发展。一是初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要在150吨以上;二是精制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须在500吨以上,并符合全市茶叶产业布局规划,具备食品卫生生产等条件,推行清洁生产的加工企业才能入围。
(五)整合资源,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一是整合茶叶加工企业要从初制所抓起,加快建立茶叶初制加工企业认证体系的步伐,严格市场准入门槛,有计划、有步骤地取缔那些不具备加工生产条件、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造成资源浪费的初制加工企业,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加工条件好、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加工企业,提高优质原料的生产能力。二是以推动产业化经营为目的,大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大、加工条件好、实力强的优势,整合茶叶产业资源,走产业集约化发展路子。要选择那些成长性好、经营战略和目标定位准确、有一定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好、实力较强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做强做大,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使优势资源向优强企业集中,形成“龙头+初制所+基地+茶农”的产业模式。三是积极引导组建茶叶集团,“十一五”期间力争组建1—2个茶叶集团,使茶叶产业形成稳定的原料基地,巩固的制茶加工,灵活的市场营销网络。
(六)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着力打造茶叶品牌
打造品牌是我市茶叶加工业一项长期的战略。打造品牌要从增强品牌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加快原产地保护标志的认证和推广入手,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和鼓励茶叶加工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云南名牌”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清凉山”、“高黎贡山”、“尼诺”、“龙润”、“兴顺达”、“永年”、“顺国”等品牌,争取“十一五”期间打造1—2个茶叶产品获“云南名牌”。同时,着力解决茶文化设施少、从业人员素质低、规模小、普及率低、茶文化活动少,茶文化推动力弱等问题,通过弘扬保山茶文化,深入挖掘保山茶文化内涵,找准品牌与茶文化的切入点,渗入更多的保山茶文化要素,大力宣传保山茶文化和茶叶品牌,扩大保山茶叶品牌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七)健全科技队伍,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进一步充实和稳定茶叶科技推广队伍,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各级科技服务体系,抓好茶叶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和培训,培训一批茶叶种植、加工和管理能手。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部门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励科企结合,建立科研,产销一体产业机制,全面提高茶叶种植、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三是要采取培训和引进多种形式,加快茶叶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茶艺师、加工技师、评茶师及茶馆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认证工作,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
附件:保山市“十一五”茶叶加工业区域布局重点企业一览表
二OO七年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