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02-2-10_A/2016-1214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16-09-30
  • 文号
  • 保规发〔2016〕83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规划局关于政协保山市三届五次会议第2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民革保山总支:

你们在市政协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快小城规划镇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当前,小城镇建设在加大固定资产投入、稳定地方经济增长、供给侧改革、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国家在继过去开展全国重点镇建设、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的基础上,今年7月1日又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因此,你们提出《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建议》,科学前瞻、意义深远,确属必要。

二、全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向上申报特色小镇称号,争取政策资金扶持。保山全市共有74个乡镇(街道办),近年来,通过积极申报,一批资源禀赋突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强的乡镇被列为国家和省相关特色小镇,获得了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创造了一定基础条件。一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成效初显。截至目前,保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腾冲和顺、隆阳金鸡,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隆阳板桥、蒲缥、水寨,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历史文化名镇(村)在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方面在政策、资金上均给予扶持,为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腾冲和顺、界头、隆阳潞江分别被列为全国第一、二、三批宜居小镇,为云南省唯一,对保山特色小镇对外影响和旅游发展方面奠定了基础,具备了良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8个全国重点镇、10个省级特色小镇和27个市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成效初显,一定程度上示范带动了其他乡镇集镇建设。四是通过积极申报和争取,201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73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我市隆阳区板桥镇以镇域人口超过10万人的优势入选,属于云南省入选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唯一的建制镇。按照要求,板桥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于2016年启动,到2017年与第一批试点地区同步取得试点任务的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有序推广试点成功经验。五是把握当前全国特色小镇申报的契机,积极向省级推荐了潞江、和顺、界头3个小镇,其中和顺已由省级推荐到国家。

(二)加强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了乡镇规划全覆盖。在实现全市乡镇规划全覆盖的前提下,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实施开展镇总规和乡规划的修改提质,如由市规划部门牵头开展隆阳区坝区《金鸡集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辛街集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板桥集镇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相继开展了包括8个全国重点镇、10个省级特色小镇、27个市级特色小镇在内的乡镇集镇点的控规编制工作,强化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为有效有序指导镇区建设。同时,结合乡镇特色,分别完成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规划、城乡一体化试点镇规划以及旅游特色等小镇规划,完善了规划体系,坚持做到规划的分类指导。

(三)加快建设步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建制镇“一水两污”项目资金支持。2013至2017年省级共安排25亿元省级补助资金,按以奖代补方式安排支持城镇“一水两污”处理设施建设。其中:6亿元用于改善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平均每公里补助10万元;19亿元用于支持列入《云南省建制镇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专项规划(2013-2017)》规划的“一水两污”处理设施建设,供水新建项目平均每个补助180万元,改造项目平均每个补助150万元;污水处理非重点流域项目平均每个补助150万元;生活垃圾项目平均每个补助150万元。目前,全市65个项目获得省级专项资金补助1.4亿元;其中省级、市级特色小镇共有41个项目获得省级资金,共计8375万元。

(四)以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为引擎,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依托全市各个特色小镇的资源、区位、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城镇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大动力,在各县(市、区)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坚持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培训转移、环境整治提升“四位一体”同步推进,通过招商引资、开发特色旅游、建设温泉度假酒店、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拉动小城镇建设。全市涌现出潞江、蒲缥、姚关、曲石、荷花、勐糯、腊勐、柯街—卡斯、温泉等一批城镇化推进较快的乡镇。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针对我市在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如“乡镇规划产业定位不鲜明不突出,基层观念意识落后,部分特色小镇需要重新梳理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立足长远需修编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渠道较少,配套国家和省级扶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镇一级自身造血困难薄弱,自筹资金十分困难;镇区格局、建筑等风貌控制无民族、地域特色,千镇一面现象颇为严重等问题”,我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一)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进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一是在今年市委第111次常会会上,专题研究了乡镇设置一名专职负责规划建设管理领导的问题,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各园区所辖乡镇要明确1名领导专职分管规划建设、国土管理等工作,尽快推进乡镇国土资源所(分局)、乡镇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加强基层管理力量,实现村镇土地规划与乡村规划从管理体制到技术手段的“多规合一”。市委、市政府将定期对乡镇人员就位、工作开展等情况开展督查,确保乡镇规划建设有位有为,人员到位不缺位、责任有落实、工作有作为。二是高位推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规划建设工作。如在板桥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推进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市级成立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市级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确保在未来几年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成功经验有效推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

(二)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提质规划,有效指导特色小镇建设。坚持在充分调研分析各特色小城镇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矿藏资源、区位特点等优势的基础上,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突出产业发展在特色小镇规划中的灵魂和核心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开展镇区用地布局,用“多规合一”的手段开展规划编制,完善控规、修规,有效指导各项建设行为,逐步疏导提炼并凸显镇区风貌特色和小城镇的乡愁记忆,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在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工作中,要按照“策划、规划、计划”的思路有序推进。坚持决策先行,规划为主,计划落地。针对各自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坚持因地制宜、因镇施策针;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乡村和民族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特点,传承历史文化。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念,注重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重点开展镇域产业布局策划,“近中远”结合确定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对小镇气候水文、交通区位、人口结构等现状资源进行重点研究,按照“产业强镇、产镇融合、产镇联动”的要求科学提出小城镇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各镇实际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坚持做到“一镇一策”,近期有收益、中期有巩固、长期有保障。

(三)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启动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实现乡镇“一水两污”设施全覆盖。今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印发了《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通知》等3个方案,2016年-2020年,省(州、市)、县(市、区)三级政府各筹措5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乡镇和村庄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公厕建设及乡镇自来水供水设施建设。其中5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将通过竞争性评审,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地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至2020年,全市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95%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平均建城2座以上公厕,建成区400米—500米间距设置1座公共厕所,每个建制村村委会所在地建成l座以上公厕;乡镇污水处理和自来水供水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完成全市完成600个以上村庄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加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全国特色小镇、全国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支持政策,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不断创新融资机制,采取PPP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筹措更多的资金推动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整合各类项目加大资金注入,加快特色小镇在市政道路、供排水、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酒店、棚户区改造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以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大力提升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承载能力,为小镇的产业、公共服务等提供硬件保障。

(四)创新体制机制,重点从“产业、环境、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培育特色小镇。一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主导产业定位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要求,突出独特性,注重采用新技术手段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是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城镇风貌和谐统一,有效彰显小镇特色文化内涵。镇区新建建筑体量适宜,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表现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三是传承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着力保护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四是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提高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满足多元需求。五是创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赋予特色小镇更多的行政管理权力,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和培育的工作指导力度,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委员的监督和关心下,全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和培育的工作将迈上崭新的台阶。最后,衷心感谢你们对我市城乡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你们一如既往为城乡规划和发展建言献策,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保山市规划局

                                                                                 2016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