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02-2-12_A/2016-1220006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16-09-30
  • 文号
  • 保规发〔2016〕85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规划局关于政协保山市三届五次会议第114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致公党保山市委:

你们在市政协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保山通过市、县(市、区)两级规划住建部门的积极申报,共有94个村落列入国家前三批传统村落名录,从数量来看,占云南省502个传统村落的18.73%,从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平均占有量看,保山市每个县(市、区)约18.8个,云南129个县级行政区划平均每个县有3.89个,全国约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平均传统村落拥有量不到1个,可以看到保山属于全省乃至全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从市内来看,腾冲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多,远远超过其他县区,并列全国第二。但我们清醒的看到,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依然存在基层执行保护规划的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保护资金渠道单一、传统建筑逐渐破败、传统工匠日益凋零、开发利用程度很低等问题,利用丰厚的传统村落资源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作用不突出,如人空有一个好身体没有派上大用场。因此,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意义深远,确属必要。

二、全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开展情况

(一)编制了保护规划和保护档案,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按照国家和省要求,我市由市规划部门牵头,于2016年3月底前,聘请国内高水平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完成了94个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档案,并通过省级审查后报国家住建部备案。保护规划的编制参照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模式,划分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在充分梳理村落格局、风貌、民俗、环境等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做到保护好传统文化要素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将传统村落格局、建筑风貌、古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及新建建筑控制等列为保护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并将这些强制性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让村民自觉遵守,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原住民的原生动力。

(二)积极争取保护资金扶持,强化保护措施的保障落实。一是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截至目前,全市已向国家争取到传统村落专项保护资金约2亿元,通过财政一事一议和环保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下达,主要用于改善传统村落内道路、给排水、管线入地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二是尽量将传统村落申报为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加大资金投入。2015年,省委、市政府决定每年实施500个、5年共2500个省级示范村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寨,每个村将给予200万元的专项建设基金。保山把握机会,2015年争取到30个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2016年争取到45个省级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示范村,其中25个属于传统村落,共争取到5000万元资金注入传统村落加强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供水、村内道路、绿化、美化亮化、传统民居及古树名木保护。三是积极争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资金注入传统村落加强保护,在94个传统村落中,一部分村属于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核心区,一部分属于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继“十二五”期间争取到和顺500余万元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资金后,今年又向国家争取到200余万元专项用于金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修缮恢复。四是积极争取文物保护资金开展文物抢修,加强古建筑保护。2015年向省级争取约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板桥传统村落内古建筑修复。五是整合其他资金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省级已经明确,在下一步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项目安排上向传统村落倾斜,重点解决民居危旧修缮加固的问题。同时,市委明确每年打造50个、3年共150个美丽宜居乡村,将着力整合项目资源,大力提升传统村落品质。

(三)开展文物普查,实施抢修保护。一是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部门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67项,其中有321项已公布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项目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予以保护。“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多方筹资5600余万元对和顺图书馆、板桥青龙街魁阁、万家祖祠、金鸡村古戏台等21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抢修保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坚持尽量采用原材料、原工艺,确保做到修旧如旧。二是不断加大保护经费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起,各级各部门投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经费达1237万元。三是认真落实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10000元的传承补助经费,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5000元的传承补助经费,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1200元的传承补助经费。四是公布命名了一批市级非遗传习所、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如对隆阳区“永子”(围棋)制作技艺传习所等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进行命名授牌,将腾冲县南门外文化旅游景区命名为“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保护氛围。一是保山市规划局与保山新闻网深度合作,开设《传统村落巡礼》专栏,每周向保山新闻网报送一个传统村落进行宣传报道,截至目前已发布77期,社会关注度逐渐升高,其中象达镇勐蚌村点击率近万,观众反响热烈。同时在局内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专版进行宣传,传统村落巡礼系列文章被腾冲宣传部、微社区等媒体广泛转载。二是积极向市级以上媒体推荐保山传统村落宣传文章,截至目前,已有龙陵勐蚌、隆阳育德、老城、腾冲新岐、和睦等5个传统村落在云南日报、云南网等省级媒体进行了专栏报道,同时被省内外相关网站转载,《天雨流芳》、《云南规划》等省级学术专刊上均对我市传统村落进行了的专题推介,保山优秀、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逐步被外界知晓。三是组织专业队伍到乡镇村组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专题规划宣贯,让传统村落里居住的村民意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感受到传统村落的山水田园在当前我们这个工业时代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等,重塑村民对传统村落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认同感,强化乡镇、村组干部和原住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发挥基层和原住民保护传统村落的核心力。

(五)积极探索开发利用途径,反哺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的核心在于保护,重点要通过探索合理的开发利用途径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发挥其经济价值让村民受益的同时反哺传统村落保护。一是以腾冲为典型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已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经验,可供其他县区学习借鉴和参考。腾冲在诸如江东银杏村、马站和睦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精准产业定位,实现了使传统村落居民从一产到二、三产自然转化,离土不离乡、农民变市民的就地城镇化;腾冲的许多传统村落村民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认同感,自身保护意识很强,传统村落保护前景较好。

(六)注重传统工匠的培育,传承传统工艺。一是以腾冲市为代表的县市区注重培育传统工匠,如成立了具有文物修缮资质的腾冲越州园林古建筑有限公司开展文化抢修和传统建筑营建,将传统建筑工业进行活态传承。二是加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力度,提升传承人政策法规水平、业务知识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等综合素质。三是加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展示力度。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举办“民族民间工艺产品展评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艺展示、展演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和展演活动。四是积极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创作文艺精品,将腾冲皮影戏、佤族清戏等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对这些濒危剧种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全面开展传统村落资源普查,加大申报力度争取将更多传统村落。一是在已向上申报第四批201个传统村落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向上申报传统村落称号,力争将更多的村落列入国家、省名录,争取高起点保护。二是建立市、县两级传统村落命名制度,按照国家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将未能申报为国家(省)传统村落而又深具传统村落特点的村庄进行登记和命名,从市、县两级加以保护。三是以被公布为国家(省)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为重点,分批分期向国家和省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加大保护力度。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山传统村落大市的知名度。以“天下和顺、中国腾冲”的宣传思路,加强对试点村落的宣传,做到保山的传统村落家喻户晓、天下皆知。一是进一步积极寻求与更高的媒体平台合作推介宣传传统村落,让市外、省外更多、更宽、更广的范围知晓、了解、钟爱保山丰厚优美的传统村落。二是积极申报优秀传统村落进入国家首批100个优秀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在国家级媒体平台宣传推介保山传统村落。三是积极向省级报送优秀传统村落宣传图文,争取将更多的传统村落在省级传统村落画册上予以宣传。四是在本市媒体上扩大宣传面,结合到乡镇村组开展政策宣传,营造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氛围。

(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产业,做到活态传承与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将深具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产业之一凸显出来,通过梳理、整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的产业链,让村民从事相关工作,有条件的可结合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如施甸山邑传统村落依托野鸭湖湿地融合善洲精神、契丹文化大力发展荷叶、莲藕相关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的形式解决村民就业和致富。此外,如隆阳金鸡永子、口袋豆腐、土法制陶,腾冲界头镇古法手工造纸、固东镇和平村、顺利村一带的皮影戏,龙陵象达的手工油纸伞、手工木家具制作,昌宁温泉镇里睦的传统制茶产业等,通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主导产业,达到即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同时,注重保护和培育传统工匠,跳出传统建筑保护的传统固定思维,变机械的保护传统建筑为保护传统工匠的传统手艺,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保留下来,确保传统村落内各类建设行为均能通过传统工艺加以修复和传承,并将其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四)理顺机制各负其责,重塑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同感强化保护的内生动力。一是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居保护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减轻产权人保护压力的同时,让其吃到甜头又看到希望。二是传统村落保护责任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乡镇一级和村“三委”的保护主体责任。乡镇以下是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直接受益人,将传统村落“保护”的重心下移,让村落所在地乡镇和每天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村“三委”切实履行保护管理职责,坚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县以上政府管理上的“山高水远”。三是重塑村民对传统村落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认同感,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亮点示范等让村民吃到甜头并看到希望,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五)结合地方实际,探索方式加强保护。一是打造亮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重点打造试点的方式,让其他传统村落看到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和效益所在,变政府部门被动保护为村民自愿保护,从面上带动保护工作。是传统村落开发利用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保打造一个就“激活”一个。

(六)发挥数量质量优势,打造传统村落群落。以乡镇、县区为单位,打造传统村落群。如:腾冲县固东镇以江东银杏村为中心,打造以银杏村—和平村—顺利村为核心的顺江故里传统村落群落;以历史文化名镇核心区水碓和县城周边传统村落为中心,形成以和顺镇水碓、大庄、十字路-腾越镇董官-油灯庄-洞山-尚家寨-朝阳村-大宽邑-吴邑村为核心的腾越传统村落群落;以界头万亩油菜花景观-大塘社区村委会-大园子社区村委会-永安社区村委会-新庄村-石墙村为核心打造全国宜居小镇传统村落群落;以隆阳板桥、金鸡、育德为核心打造丝绸古道传统村落群落等。通过传统村落群的打造,形成传统村落聚集乡镇、传统村落大县,形成一体化的保护,丰富传统村落开发利用方式,形成一个传统村落群间资源共享。如腾冲固东镇的和平、顺利、银杏村群落,可以依托江东银杏村的名气、人气,“银杏村的银杏之美,和平、顺利的古村风貌、田园风光及腾冲皮影戏”等资源共享形成三个村落保护利用带动固东镇整个片区的一体化发展;施甸姚关镇山邑村野鸭湖湿地和大乌邑契丹文化整合姚关旅游小镇资源和善洲林场红色教育基地带动片区一体化发展等。

(七)借鉴成功经验,适当发展民宿产业。虽然当前一些传统村落存在外来旅游人口过多的过度开发对其造成了“旅游性”破坏,但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传统村落基本属于旅游业处女地的现状和后进优势。因此,一些交通便利、区位优势较好的传统村落适当发展乡村旅游。另外,基于当前一些传统村落旅游尚处于“来看一眼”的原始状态,传统村落发展要跳出传统“农家乐”的思维定式,借鉴日本、台湾和国内民宿成功经验,在保留传统民居主体结构和外观风貌及其他必要传统要素的前提下,对民居功能进行改造,达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要求,让外来人口能住下来,全方位感受传统村落的美丽。

(八)坚持传统村落保护无死角,开发利用要留白。当前如银杏村在内的一些村落由于旅游人口的不断增多,民居民宿已不能容纳游客,村民开始进行民居的“扩容增量”,适宜的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多的建筑无疑对村落是一种破坏。规划执行难,村庄规划执行更难,本着“传统村落破坏不可逆、资源世代要共享”的理念,做到开发利用要留白,严格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开展各项建设。

(九)依托国家政策导向,开展地方立法保护。一是按照中央关于下一步设区市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享有立法权的政策,借鉴历史文化名村立法保护的成功途径,着手谋划传统村落立法保护工作。二是结合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将保护具体办法和措施写进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传统村落原住民自己保护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工作指导力度,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委员的监督和关心下,全市统村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将迈上崭新的台阶。最后,衷心感谢你们对我市城乡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你们一如既往为城乡规划和发展建言献策,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保山市规划局

                                                                              2016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