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为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建立资产收益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的意见》(云政办发〔2016〕89号)精神,结合全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户有股份、农民得权益”的思想,以资产股权为纽带,积极盘活农村农民资源资产,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支持农户增收致富积极性,建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收益与农户增收致富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缺劳力、缺技术和丧失劳动能力等自主创收能力受限制的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用活财政资金,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民积极性,搞活农村经济。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类型,按照不同组织形式,对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分类进行股权量化。
2.公开公平、自愿参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阳光操作,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使贫困户成为资产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3.量化折股、合理分配。在不改变资金性质情况下,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有关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到村到户到人,鼓励入股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统一经营,并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个人退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不能退出,资金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共有股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4.积极稳妥、完善制度。创新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涉及财政扶贫资金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涉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方面的深层次改革,必须依法依规,积极稳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推进改革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领域发展。
二、实施范围
资产收益扶贫要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条件,找准资产收益扶贫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扶贫开发由短期“输血”向长期“造血”转变。
(一)明确实施范围。从发文之日起,各县(市、区)、园区至少选择1种模式在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农开、供销等部门选择1—2个财政支农项目进行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各县(市、区)选择1个以上贫困乡镇或2个以上贫困村开展试点,积极推进改革。
(二)明确资产范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旅游扶贫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可以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投入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并能产生稳定经营收益的其他财政支农资金。水电资源开发领域的资产,农民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林权和农村集体资产,包括机电提灌站、仪器设备、农业机械、田间耕作道路、林区公路、储藏库、晒场、喷滴灌设施、温室大棚、石河堰、蓄水池、农村供水工程、畜禽圈舍、草场围栏、林木、牲畜和多年生作物等,各县(市、区)、园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纳入资产收益扶贫范围。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不改变资金用途,折股量化的是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而非资金。
(三)明确主体范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村(组)或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所形成的资产,原则上均可纳入改革范围。
三、量化方式
(一)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的股权量化。突出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根据项目实施主体的不同,因地制宜创新股权量化方式。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民合作社形成的资产,符合条件的,均可按照规定程序和方法量化给所有社员,但首先以优先股的形式重点量化给贫困户,并确保贫困户一定的分红底线。
2.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资产,可设立贫困户股份,剩余部分再平均量化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3.财政投入到村的各类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可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本金,再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具体如下:
(1)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在辖区内形成的资产。
(2)中央和省、市、县(市、区)农业产业资金在辖区内形成的资产。
(3)省、市、县(市、区)高原特色农业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在辖区内形成的资产。
(4)“五小”水利投入在辖区内资金形成的资产。
(5)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财政投入资金形成的资产并有偿出租和有经营收入的。
(6)小坝塘、小水库出租和转让经营收入的。
(7)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有财政资金投入并形成资产的。
(8)村集体林权有偿转让经营、出租和村集体荒山荒坡转让经营收入的。
(9)光伏、风力发电、矿山开发有财政资金投入并形成资产的。
上述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可量化股权给贫困村和贫困户。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原则上以计价的形式平均量化到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主体的成员。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形成资产股权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全部量化给建档立卡贫困对象。
4.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成立实体,明晰双方持股比例。农民通过农民合作社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实体股份,并设立贫困户优先股,剩余股份再按照规定量化。
5.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收益。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而受益的产业经营主体,应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底线,可参照本年度银行同期1年定期存款利息分配。
(二)委托经营与股权合作。贫困户持有资产以及小额贷款等资源,可以采取委托经营或合作经营等方式,交由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或组建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项目收益按照比例分成。
(三)创新经营模式。鼓励各类实施主体带动持股成员从事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社,形成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完善推广“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市场(含超市)+合作社+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和“利益兜底”“收益分成”“大园区+小业主”等利益联结模式,盘活资产股权。
(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量化股权分配向贫困群众倾斜并动态调整,确保贫困群众优先受益。各级可结合实际确定股权分配方案,但要重点向贫困户倾斜,特别是将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作为优先支持对象,增加配置股份,帮助其获得稳定的收益分红。各县(市、区)、园区每年对贫困户脱贫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凡实现脱贫的农户给予3年巩固期优惠持股,期满后不再享受扶贫股权,原贫困户所持有的扶贫股收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管理,主要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救助因灾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或给新增贫困户配股。
(五)建立资金支持机制
1.对纳入改革的资产收益扶持项目,各县(市、区)、园区可从上级下达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实施主体生产经营。同时,为推动此项工作,各县(市、区)应从每年切块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可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上述资金形成资产全部折股量化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投资收益直接分配到建档立卡贫困户。
2.各县(市、区)、园区可采取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等方式,支持实施主体撬动和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股权投入实体项目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建立激励机制,对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实施工作开展好的县(市、区)、园区,上级财政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在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县(市、区)、园区要统筹安排补助资金,加大对扶贫成效显著实施主体的支持力度。
四、实施主体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是实施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的主体和责任人。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实施该项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的主要责任人,村组和各种新型经营组织是该项改革工作的实施主体,贫困群众、合作社社员是实施该项改革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在省、市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县(市、区)具体情况,结合贫困群体、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等情况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简便易行、群众接受的实施方案(细则)。市级有关部门要认真指导,积极支持,确保该项改革顺利推进。
五、实施程序
各县(市、区)、园区应按照下列基本程序开展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收益扶贫改革。
(一)开展宣传动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要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改革有关政策宣传,加强对组织和参与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和村组干部的政策和业务培训。实施主体要组织召开成员(代表)大会,把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建设目的、项目投资、资金来源、股权量化方式、收益分配等内容说清楚、讲明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引导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宣传动员工作必须于2017年12月20日前完成。
(二)界定量化资产。根据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的用途、性质逐项进行分类,准确界定适合量化的资产,明确资产运营管护责任。资产界定和股权比例的确定由实施主体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审定,并按规定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三)明确量化对象。各县(市、区)、园区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结合财政支农项目特点,负责指导实施主体制定财政支农项目资产股权量化方案,方案应包括资产股权量化范围、原则、标准、方式、程序、结果、权责、收益分配等内容。股权量化方案制定后,需广泛征求贫困群众意见,并提交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经2/3的成员或代表同意后形成股权量化决议。在此基础上,修订实施主体的章程,建立股权分配台账。股权量化方案、股权量化决议、章程以及股权分配台账需报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市、区)、园区主管部门备案。
(四)颁发股权证书。实施主体须将股权量化方案、股权量化决议、股权分配台账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按照股权分配台账,向持股成员颁发记名的、持股成员享有收益处置权的股权证。
(五)加强档案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实施主体要做好全过程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要加强记名股权凭证管理,建立台账和股权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定期向实施主体的成员(代表)大会报告股权转让及股额变动等情况。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园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实施工作全面负责,做好实施意见制定、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县(市、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周密部署,落实工作职责和专职工作人员,稳步开展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市财政局、扶贫办等单位要指导县(市、区)、园区结合实际,制定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实施方案(细则)。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工作,做好日常协调和指导服务,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县级农业、林业、水务、扶贫、供销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改革所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农业设施、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畜禽圈舍、仪器设备、农业机械、集体林地等资产清理和权属界定工作。市级农业、林业、水务、扶贫、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强化对改革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的监督管理,为推进改革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制定方案上报。各县(市、区)、园区要结合实际,按照要求选择适宜的贫困乡镇、村分行业开展试点,并将试点方案于2017年12月31日前报市财政局及相关主管单位备案。
(四)加强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园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要加大改革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对各阶段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五)强化信息交流。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加强各级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改革动态。各县(市、区)、园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在试点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先进典型、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逐级及时反馈,以便巩固提升、总结推广。
(六)鼓励大胆探索。各县(市、区)、园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要紧密联系实际,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收益扶贫改革的新模式。凡有利于推动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收益扶贫改革的方式方法,都可积极大胆探索实践,并认真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2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