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畜牧局对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及美丽宜居乡村规划建设与畜牧产业协调发展
提出工作建议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在精准扶贫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调研了解,各级各部门结合挂钩扶贫村实际和“建档立卡户”发展畜牧生产的意愿,已在畜禽良种引进、养殖科技培训、养殖项目争取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各地在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和美丽宜居乡村规划建设中均有预留畜牧业养殖用地,针对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如何与畜牧产业协调发展的实际,结合畜牧部门的职能职责,提出以下建议:
一、养殖用地。每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及美丽宜居乡村的规划建设,确实需要结合入住群众数量和充分考虑群众发展畜牧产业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施策,规划预留足够的养殖用地,满足群众发展畜牧业生产需求。
二、养殖模式。主要有五种:一是将具备养殖基础和条件,又有养殖能力和养殖积极性的农户,逐步扶持培育成为规模养殖场(户);二是按照人畜分离、粪污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养殖示范户;三是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农户(搬迁户)”的养殖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引导农户以扶贫资金或扶贫种畜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实行按股返利分红。四是建设养殖小区,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技术路线、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管理规范、统一定价销售”五统一的要求,实行集中饲养、分户管理、收益归己的模式发展畜牧产业。五是努力培植当地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对接,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合体,将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养殖户的收入水平,推动畜牧产业化发展。
三、政策扶持。按照“农户自筹一点,挂钩帮扶一点,项目扶持一点”“三个一点”的方式作为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及美丽乡村建设农户发展畜牧产业的支撑,充分整合财政、扶贫、民宗、农业等部门项目,发挥畜牧部门生猪调出大县、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等项目及科技培训、技术服务优势,着力提升养殖户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有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