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多举措推动易地扶贫搬迁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3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昌宁县抢抓机遇,因地制宜,紧紧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抢抓机遇,用力实施
一是强投入。“十二五”以来,昌宁县积极抢抓机遇,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累计投入资金7415万元,其中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940万元,整合资金1657万元,群众自筹2818万元,按照“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71户5051人。二是成效显。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条件明显改善,致富空间进一步拓宽,群众生活条件、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三是得民心。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集“脱贫致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会和谐”于一体的富民政策,是推进农村面貌根本改变、推进农村现代化、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的综合抓手,不仅是民心工程,更是发展工程。
多措并举,强力推进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通过乡镇排查摸底、县扶贫办筛查初定、县委县政府审查、市委市政府审核四个环节,制定全县13个乡镇4942户、19776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60户、14617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数的73.9%、74.1%。二是科学确定选址。在综合考虑水、电、路、通讯、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选择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区域为集中安置点。在各乡镇进行初选的前提下,住建、扶贫、发改、国土、水务、地震、卫生、环保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充分论证,确定了47个安置点。三是做实规划设计。按照新村寨、新产业、新生活、新环境、新发展的要求,结合地方特点、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设计出5种民族风格、各3种户型共15种安居房户型图,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群众需求,达到当地抗震设防标准。四是多方筹集资金。计划投入资金14.55亿元,其中省级及以上资金1.62亿元,农发行信贷资金7.85亿元,整合项目资金2.02亿元,群众自筹3.06亿元。特别是在省扶贫办、省农发行等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目前已到位贷款5亿元。五是管好用活贷款。每户5万元的基础设施资金,由乡镇按照已制定实施方案提出申请,县指挥部会同相关部门会审,报县人民政府审核后,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总投资的30%预拨启动资金。目前,全县已拨付1.0006亿元。在资金的监管上,严格按照政府投资项目基本程序进行监管,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和拨付审批制。群众每户6万元的建房贷款资金,根据自愿原则,由建房户提出建房贷款申请,由村委会(社区)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把关后报县项目指挥部,指挥部会同承贷公司、县财政局会审,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后,将资金下拨至乡镇财政所开立的专户。由农发行、信用社、农户三方签订合作合同,按小额到户贷款办理程序拨付。目前,全县已拨付建房贷款1.234亿元。六是强化还款保障。农户建户贷款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实行“5户联保”。同时,以小额信贷工作站为平台,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省、市、县按一定比例共同筹集风险补偿基金。因特殊因素造成无力还款的,由联席会议确定对象,用风险补偿金代为偿还。七是创新监管模式。农户建房实行“统规联建”,由搬迁农户推选出有威望、有能力的村民代表,成立联建理事会及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监管。
精准施策,合力攻坚
一是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剩余安置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把好规划审核关,突出“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特色,杜绝“排列式、军营式、火柴盒”布局。二是强势推进。加快推进已全面启动的37个安置点建设,2016年完成搬迁2684户11033人,2017年完成搬迁2258户8743人,确保2017年底提前一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任务。三是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资金拨付、使用及报账相关规定,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健全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县级注入不低入2000万元的风险基金。四是整合资源。按照“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美丽宜居乡村、一事一议等各类项目、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做到人、财、物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五是产业推动。依托25万亩茶叶、180万亩核桃、10万亩蔬菜、3万亩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总结推广昌宁红茶味庄园产业扶贫模式,激发内生动力,破解产业“贫血”难题,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联动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