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移民笑眯眯
--龙陵县木城乡马鹿塘移民新村
--摘自:保山新闻网 记者:雷 华
“国家政策暖民心,资金扶贫到农村;易地搬迁建新家,安居乐业多舒心。国家扶持民努力,共建文明新农村……”这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是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村马鹿塘寨年过七十的傈僳族村民胡万才,在亲身经历了易地搬迁扶贫,目睹傈僳山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潜心创作的,并配上打歌调在傈僳山寨传唱。这首“顺口溜”唱出了广大傈僳族移民的心声。
初夏时节,走进镶嵌在大山褶皱里的马鹿塘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横竖有序的水泥村道把一幢幢农家小院切割成一个棋盘似的建筑群落,龙(陵)木(城)公路傍寨而过;新居里部分移民正在装修房屋,有的在硬化院场,有的在打吊顶,有的在粉白墙壁,一片热火朝天建设新家园的景象。
总投资1243万元的马鹿塘移民新村,是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威胁、距集市较远的马鹿塘43户傈僳族村民搬迁到位于乌木寨村域内龙木公路旁定居定耕,按照傈僳族民俗村融入怒江生态康体旅游经济圈的定位,水、电、路、通讯“四配套”功能,绿化、房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由政府统规统建。每户占地面积170平方米、一户一院,房屋为砖木结构凸显傈僳族民居特色;兴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傈僳族非遗文化展室、民族文化墙、陀螺竞技场、固定刀杆、水景景观池、绿化小品等。移民已建起了一正一厢砖木结构的宅院,正在装修房屋,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修建了卫生厨、厕、圈和沼气池,实现了人畜分离;每户移民都在房前屋后和荒山闲地上种植了林果和烤烟,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走上了移得来、稳得住、有粮吃、有钱挣、能致富的路子。
走进移民胡双发家,正在厢房里铺地砖的小胡告诉记者:“马鹿塘43户村民分散居住在3座山坡上,不通公路,只有骡马道相连,隔山能对话,相会走半天。而且,生存环境恶劣,主粮是洋芋和荞麦,种一山坡,收一箩箩,辛劳一年难混肚子圆。大部分群众住的还是雨天漏雨、晴天进风,竹笆墙的杈杈房,日子过得刮苦。搬迁到这水美土肥生产条件好的地方,真是大有奔头,种了烤烟、甘蔗、核桃,饲养了猪、牛、羊,政府出钱为我们建盖了新房,日子是顺梢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
在项目资金助推下,带动了群众投资投劳的热情,形成了“新村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识,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利用农闲自发投工投劳参加公益事业建设,村民胡长顺担当起义务工程质量监督员的重任,每天都要到建设工地督促检查工程质量,他说:“我在建筑工地上打过工,对施工比较熟悉,为工程把质量关是应尽的义务。”一些有农用车的村民无偿为新村公益设施建设运沙石料,有的村民从山里移来活树种植在新村上美化居住环境,呈现出人人为新村建设尽一份力的新气象。
村民小组长胡志贵介绍,按照“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改善生活为纽带,以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的方针,开展了以住房建设、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重点的移民新村建设。通过“一池三改一利用”(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利用沼渣沼液发展无公害农业),清除农村“四堆”(土堆、粪堆、柴堆、垃圾堆)现象,实现新村“五化”和“五通”(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通安全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宽带、通移动电话),建设有村寨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和器材、有文体队伍、有农民文化大院的生态文明村寨。
村民胡志顺家院子里堆满了建筑材料,几位泥工正在厢房里硬化地面,胡志顺年过80的老父亲在指挥一个泥工砌火塘。胡老倌说:“阿傈僳祖祖辈辈都喜欢烤火塘,政府想得真周到,在厢房留下火塘位置,我天天都能喝到烤茶了。”正在拌沙浆的胡志顺乐哈哈地说:“易地扶贫搬迁好着呢!房屋是政府盖给的,我们也要筹点钱把新房装修好,添置几件家用电器,再安装一个太阳能沐浴器,我父母都老了,在卫生间为他们安装个座厕;用沼气(电)烧饭照明,沼渣沼液做农肥,我家也过上低碳生活了。种了12亩烤烟、7亩甘蔗、3亩茶叶、40多棵核桃,养了16只黄山羊,今年的收入少说也有5万多元,吃穿不愁了。”
新村坪场上,傈僳族“歌头”胡万才正在指挥30多名村民排练文艺节目,胡老倌告诉记者:“再过几天水稻栽插结束就要关‘秧门’了,那天要举行庆祝关秧门打歌活动,周边村寨的群众都来参加,可热闹啦!我们节目有情歌对唱、打歌、上刀杆和‘嘟哒哒’表演等10多个,驻村扶贫工作队也创作了节目参加演出哩。”
排练场上,傈僳族村民正在弹弦踏歌,合着大三弦激越的旋律唱出心中的歌:“马鹿塘的泉水哟,为啥这样甘甜?是共产党凿开的泉眼,移民的生活哟,为啥一天比一天红火?是人民政府为阿傈僳建起了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