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17_F/2016-080900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6-08-09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手牵手 脱贫攻坚路上不让一个民族

扶贫开发信息

保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6年8月5日

手牵手 脱贫攻坚路上不让一个民族

同胞掉队

--勐统镇长山村苗族同胞搬入新家

昌宁县长山村属典型山区村,距镇政府16公里。2015年末全村共有农户1197户3999人,有苗族群众328户1530人,是保山市苗族人口第一大村。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土地贫瘠,科技化水平较低,加之思想保守及商品化意识不强造成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属昌宁县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7户1066人,其中有苗族建档立卡贫困户182户670人。为改变“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恶劣现状,秉持着“长山村苗族地区扶贫攻坚,责无旁贷“的思想,始终坚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同胞掉队”,规划了长山村陀螺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安置点安置农户44户19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85人(其中苗族群众37户166人),搬迁户贫困建档立卡率为93%。项目于2015年11月动工,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

据统计,迁出点搬迁群众有37户居住地属地质灾害滑坡点,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房屋建设陈旧,大多住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中,年久失修,房屋格局小,多数家庭几代人同住一个房间。电力、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居住地较为分散,投入较大,难以集中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迁出点苗族群众经济发展。

目前,安置点由搬迁农户组成的联建委员会,负责工程质量监督,每一个建房重要环节必须由乡镇项目办工作人员、联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农户4方签字认可,方可施工。陀螺坪安置点44户搬迁户全部开工建房,其中主体工程完工43间,完成基础道路建设950米,架设输电线路1.6公里,完成用水管道架设7.7公里,建成100立方米蓄水池1个,种植绿化树356株,安装防护栏405米,确保按时、按质完工。

“只用筹9000元,我们就可以入住新房了。”长山村熊世兵开心的说到,他既是搬迁贫困户又是理事会的一员,通过贫困户搬迁补助、专项贷款、地质滑坡补贴为政府他筹到15万元,新房属于砖混两层,主体已完工,8月底可以入住。

安置点房子户型结合长山村苗族地区特点、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经济实惠,合理设计建房结构、样式,经群众认可,最终确定砖木一层,建筑面积107平方米,砖混一层,建筑面积124平方米两种户型,造价仅为11.6万元和15.9万元。通过取“项目资金整合一点、专项贷款解决一点,搬迁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勐统镇副镇长于聪说到,充分整合扶贫安居、地质灾害滑坡点安置补助政策,用活易地扶贫搬迁到户专项贷款,确保每一户搬迁农户不因搬迁建房致贫、返贫。

下步,为确保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发展产业。短期发展上,依托老板田水库抗旱应急连通工程,在安置点群众中,大力推广旱地香料烟、蚕桑产业,以多蒙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在畜牧业上实现新突破。长期发展上,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种植澳洲坚果、核桃等经济林果。同时,大力倡行移风易俗,党员干部带头弘扬社会新风,摒弃陈规陋习改变苗族群众思想观念,拓宽增收渠道,破解产业“贫血”难题,真正让安置点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抄送:省扶贫办,市委办信息科,市政府办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