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17_F/2016-0809004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6-08-09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昌宁:避灾搬迁圆农户新房梦

扶贫开发信息

保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6年8月1日

昌宁:避灾搬迁圆农户新房梦

--文章来源:《中国扶贫》杂志 记者韩世雄 张 江

保山市昌宁县卡斯镇全镇有35978人,是全县6个贫困乡之一,现有4个贫困村。镇里最高海拔达到2700米。据了解,该镇有4个安置点,已经有245户完成搬迁,还有50户待抽签,待全部完成后,将有295户喜迁新居。

唐家田安置点是卡斯镇4个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重点安置那些居住在地质灾害严重区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2700米海拔的地区和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农户。现在,这个安置点正在街道硬化、亮化、美化。这一大片由政府统一建设的民居大多已经完工,部分搬迁户已经入住。

据了解,这个安置点有普通型、富裕型、小康型三种户型。镇长刘成林告诉记者,第一期搬迁户均享受到了1.4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和1万元安居工程资金。第二期则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建档立卡户补助6万元,非建档立卡户补助1.5万元。贷款方面,户均可享受6万元易地搬迁贷款,5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贷款,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

此外,在昌宁县的每一个安置点都可以享受户均8万元基础设施贷款,贷款规模按安置户的数量核算。

老家在邑林社区的建档立卡户罗金海已经迫不及待地搬入新居,他家选择的是310平米的小康户型。因为老家地处地质灾害区,算上这一次,他这辈子盖了4次房。“要不是我这辈子盖了4次房,早就富裕了。”

罗金海告诉记者,自己这栋房花了30万元,自筹了15万元,政府补助4.4万元,小额贷款5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6万元,贷款全部由政府贴息。他们社区第一批搬迁的贫困户有27户,第二批有5户,32户全部入住了唐家田安置点。

刘成林说:“我们按照‘建起来,能住下’的标准,充分利用各种补助资金和贴息贷款,帮助老百姓把房子建起来。该安置点每平米的建筑成本950-1000元,以260平米为例,如是贫困户的话只掏4万元就可以入住。”

在这个安置点,政府投资1.8亿元配建一个有960个交易摊位的农贸市场,并规划了一座温泉酒店。“酒店建好后将需要服务人员150人,我们优先安排贫困户。镇里还建有三个水果庄园,每年也需要不少于1000人的用工需求。”刘成林说,安置户不会为生计问题犯难。

农贸市场也配建商品房156套,县里正在酝酿为购买商品房的贫困户给予一定的补助。

田园镇是昌宁县区的所在地。德馨安置点于2015年11月25日动工,占地215亩,每户宅基地150平米,可安置284户。以前地块属于一般农田,目前“三通一平”基本完成,进安置点大门最右边的地铁已经开建。

据了解,这个安置点主要针对四类对象,即“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地质灾害、居住分散”的农户,搬迁距离从4-5公里到20多公里不等。

镇里将指挥部建在了安置点工地,并按照回族、傣族等5个民族的建筑风格设计了16种户型,供农户自选。在指挥部内的沙盘上,记者看到,安置点在规划的时候就将养殖区、居住区、活动广场设计在内,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还可以和县城共享。

今年4月21日,指挥部里迎来了第一批127户搬迁户前来抽签,5月22日是第二批搬迁户抽签的日子,共有152户搬迁户抽取了建房地块,第二天他们又来指挥部签建房合同。田园镇镇长、安置点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字金权告诉记者,镇里组建了58人的建房理事会,由理事会组建联建小组,一面与施工方签施工合同,一面与农户签付款合同。每户抽签前交纳1万元的保证金,基础做完返5000元,一层建完再返5000元。

据了解,由于建房成本只有23-24万元,农户报名数已经超过安置点可安排的计划数。目前仍有5户尚未抽签,对此字金权解释道:“那个地块地基比较软,需要再处理一下,我们也考虑为农户省一点加固地基的费用。”

“原有搬出区老的产业不丢,新的产业也要搞。搬迁户搬迁后,要远远超过原本的生活水平。”字金权透露,在迁出地,农户的土地将以流转入股的形式进入农业合作社。重点发展核桃、茶叶、蚕桑等产业;在安置点,农户可以经商或到城区打工,增加收入。

2015年9月,云南省制定《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决定用3年时间,投入600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万户、100万人、3000个安置新村的“36313”目标任务,并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20万户70万人全部纳入行动计划,优先保障实施。国家对“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后,又及时组织编制《云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三年行动计划紧密衔接,全面保障贫困群众搬迁需求。

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作用下,滇西地区百姓的建房热情高涨,处处是工地,天天建房忙。新房既给了老百姓温暖的家,又给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各地将住房改善和致富产业统筹考虑,真正让老百姓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对于滇西的脱贫攻坚带给老百姓的幸福,一座座大山之中的新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抄送:省扶贫办,市委办信息科,市政府办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