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助力脱贫 抓实党建夯实保障
公平社区位于腾冲市区以北30公里,地处马站乡与曲石镇交界处,国土面积26.50平方公里,农作物以种植旱稻、包谷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烤烟、银杏为主。社区辖17个村民小组、1074户、4114人。由于地处火山熔岩台地,是全市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曾发生过的“公平水案”是腾冲历史上三大水事案件之一,各项经济指标曾一度排名全镇末尾。近年来,通过扎实苦干,探索出了以土地流转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平模式”,公平社区从一个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发展进步缓慢的“后进村”,发展成为具有特色产业,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提高的“明星村”。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引进企业促流转。公平社区依托上世纪90年代种植的4000亩银杏,发挥当地银杏叶提取物(银杏酮、银杏内酯)同比高于国内其他地区20%的优势,成功引进“只采叶子不采果”的云南禾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银杏种植和产品加工,并首创银杏密植模式,对银杏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截止2017年4月,公平社区实现土地流转11300亩全,带动周边社区流转土地2370亩,总面积达到13670亩。二是搭建合作社平台,做好服务促流转。为顺利推动土地有序流转,保障群众利益,搭建企业与群众的桥梁,在曲石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公平社区“两委”班子发动组建“腾冲市公平火山银杏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作社负责土地集中流转、企业用工组织、资金收益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充分发挥农民与企业沟通协调“连接器”、农民与企业利益平衡“助推器”、农民与企业矛盾化解“稳定器”作用。目前,社区1074户农户中有781户农户加入合作社。三是创新补偿方式,为民理财促流转。流转土地统一采用每亩每年250公斤水稻、旱地每亩每年218公斤水稻作为租金,农户可要实物,也可按当年国家中等籼稻收购价折币支付。以2016年国家收购价计,当年每亩水田租金665元,旱地580元,远高于种地收入,农户不需承担自然灾害、市场等风险,每年有持续收入,同时可以减少企业的前期投入。
(二)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村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提升。一是做好流转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社区围绕做好服务的目标积极为公司服务,公司按流转土地每年每亩支付专业合作社20元的工作经费。2016年,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公司支付村集体资金27万元。二是规范集镇管理增加村集体收入。在服务好群众和企业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公平社区主动盘活闲散土地,建成占地6亩的农村小集镇一个,通过规范管理,出租商铺,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三是基础设施入股增加村集体收入。公平社区探索将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道路、水利设施等)入股企业,目前,每年可分红12万元。
(三)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产业融合全面发展。通过引入公司以发展银杏种植及银杏叶加工为主,在银杏林中间作红豆杉、重楼、牧草,养殖山地鸡、肉牛。同时,加快推进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投资建设银杏酮及银杏内酯提取生产线,规划建设休闲、观光、体验等旅游设施,建成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二是培育新型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发生了三个转变:变身东家,主动流转土地增加收入,每年租金折币约600余万元;变身产业工人,在自家地里打工挣钱,预计2017年群众在企业打工收入在1400万元以上;变身老板,着力培植了石材加工、运输、经商、就地务工、特色种养殖五大产业,仅石材产业社区就有216个石材加工厂,年实现利润2300余万元。2016年公平社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9元,比腾冲市平均水平高1629元,比曲石镇平均水平高1636元。
(四)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发展。一是事业心不断增强。群众收入增加,纷纷投资投劳开展新农村建设,加之各级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扶持,目前,整个公平社区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全村人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颠覆多年缺水的历史,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环境不断美化。二是脱贫任务全面完成。群众就地城镇化,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三留守”问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稳定脱贫问题(企业优先招纳贫困户到公司务工,43户159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今年可以全部脱贫)。三是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群众有事可做,有钱可挣,村里赌博、酗酒,家长里短等现象基本绝迹,各类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农村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
(五)创新投融资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抓住保山市委、市政府建设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实施“51+49”模式支持产业发展的机遇,不断推进产业发展。一是引入资本壮大实力。通过土地流转改革及产业融合,腾冲森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腾冲市政府国有独资公司)与禾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紧抓这一难得的机遇,进行资产重组,共同做大做强。二是基金助推规模。新组建的公司以银杏叶提取物生产线建设用地为抵押,与腾冲益民投资公司(腾冲管理产业基金的资本运营公司)成立了顺益国有控股公司,搭建起“51+49”融资模式申报使用2000万元保山市产业基金,其中:益民投资公司出资510万元,控股51%,云南禾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资490万元,参股49%,其余1490万元由益民投资公司作为债权投资,现2000万元产业基金全部到位,银杏密植和红豆杉种植正在有序开展。
二、取得经验
公平社区通过创新发展理念,从加强党组织建设入手,通过“土地流转”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增强社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施土地流转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树立了模范,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一)加强化组织建设是保障。基层党组织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斗堡垒,公平社区党组织以实施“五强”班子、“五有”党员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以加强班子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三委”班子以村为家,坚持小事不请假、大事少请假,干部每月出勤不低于26天,保证有充足时间抓发展、办实事。
(二)无私奉献是基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公平社区在落实土地流转工作中,充分彰显了“滴水穿石”精神,树立起埋头苦干的奋斗者形象,摸索出的“五子”工作也深入人心,即理清发展路子、甘当人民“儿子”不当“老子”、为做群众工作磨破嘴皮子、为群众解难题踏破铁鞋子、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票子。
(三)理清路子是关键。面对缺水、土地收益低的先天劣势,面对壮劳力远走他乡的人力困境,面对生产生活条件不高的落后面貌,公平社区干部坚持“一根针”的顽强精神,盯紧困难,解难题、求发展。通过转变思路,分析问题,因地制宜出实招,变劣势为优势、把困难作考验,走出一条原本无法想象的路子来,可见思路对才能有方向,思路对才能有出路。
(四)创新模式是根本。社区干部只有切实解放思想,吃透村情民情,才能结合实际、实现创新,挖掘和用活现有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公平社区正是在大量调研、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率先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劳动力转移和再分配,真正实现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摸索到兴起,也只有切实坚持继续创新、不断创新,才能使“公平模式”不断成长完善、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