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着力扶智助脱贫
六年来,西安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帮扶工作,以勤恳务实、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围绕施甸县实际,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原则,充分动员各方资源力量在教育、医疗、人才、产业等方面进行智力帮扶,形成了帮扶工作多元化、创新化、常态化,为施甸县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注入软实力。
教育帮扶效果明显。一是着力教育软环境建设。师资力量提升上,先后安排有关专家教授20批次50余人到施甸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经验交流讲座和上示范课等培训活动,接受培训师生达5000多人次;先后组织校园长、骨干教师7批200多人次到西安交大及交大附中、附小、幼儿园培训。教学质量提高上,安排了16名志愿者到施甸支教一年;先后安排7批92人次到施甸县进行公益支教、文化交流和社会调研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关心支持上,西安交大工会对20名施甸山区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直至大学毕业。先后组织挂钩村姚关镇雷打树村22名师生免费到西安交大参加“追梦思源”暑期夏令营活动,让师生感受到了现代化教育氛围和文化气息,拓宽了视野。二是着力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援建网络教室6间,捐赠了一批价值180万元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安排专项经费20万元用于施甸雷打树小学操场硬化、设备购置等基础设施建设;捐助40万元用于施甸职中电子商务实训室建设和中小学图书购置;西安交大挂职干部共协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资金300余万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形式帮扶,有效进一步补齐了我县教育短板。三是着力教研促发展。为了帮助施甸补齐小学英语教学短板,西安交大挂职施甸副县长杨峰,历时两个月,对全县13个乡镇20多所山区小学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形成《山区贫困县小学英语教学实施研究》报告,该调研报告现已被教育部立项为《2017年教育部定点扶贫滇西专项课题》。此外,为了让西安交大研究生支教团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将新一届交大支教同学集中在一所学校,设立“交大班”,实现所有课程老师均有西安交大支教团学生担任,取得了明显效果。
健康帮扶扎实有力。西安交大通过“传技术、带人才、送设备”,持续提升了施甸县医疗服务水平,先后安排5批40多名专家对施甸县1000多名医疗技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辅导,通过实地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诊、专题讲座等形式,示例检查了80余例病人,现场点评并提出了规范有效的诊疗方案;组织15名医护人员到西安交大附属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或半年的培训;西安交大附一院领导、专家对施甸县就学科建设和发展、分级诊疗和远程会诊平台进行调研,指导影像、超声、检验质控信息平台建设。同时,专门组织专家团队对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二甲评审进行规范培训和指导,为顺利通过二甲医院评审提供坚强保障。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施甸县卫计局签订了2017—2020年《扶贫挂钩帮扶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大了对施甸医疗卫生事业的帮扶力度。
产业扶贫创新有效。按照“扶贫、扶智、扶志、扶产业”的要求,西安交大挂县、挂村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主动参与,用心工作,多次深入挂钩村、挂钩农户家,进行贫情分析、宣传党的政策,积极为农户脱贫出主意、想办法,有力推进了扶贫工作,赢得了广大村民和县乡的一致赞誉。西安交大挂职副县长杨峰亲自带队赴陕西樱桃产业基地调研,邀请技术人员亲临施甸,对施甸万兴乡近1000亩大樱桃及200多户种植户进行现场培训,解决果树病虫害防治、根腐、根瘤、落果、防涝排水等技术难题。并首次采用“学校+基地+农户”模式,与施甸万兴乡签订大樱桃种植示范基地合作协议,把其中的22亩作为西安交大对口帮扶示范基地,并争取学校8万元专项启动资金用于基地技术指导、日常管理维护经费。为了让西安交大最新的科研成果惠及施甸县,2018年7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D木塑研究所固废热解气化产学研一体化示范项目研习基地落户施甸,这将为施甸县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人居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科技扶贫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另外,西安交通大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市、县、乡干部11期689人次到西安交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进行了领导干部管理思维创新与执行力提升专题培训,西安交大杨建君、杨华、刘静等教授到施甸县进行专题授课,提升了施甸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保山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