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筑就千里富民路架起党群连心桥
龙陵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交通区位优越,是“西南丝绸古道”的重镇,也是保山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陆路交通枢纽,更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杭瑞高速公路和G320、G219国道在此交汇集结,瑞孟高速、施勐高速勐糯支线龙陵段开工建设中。全县公路统计里程2428.7公里,通航渡口8个,周边保山、腾冲、芒市三个机场均在1小时交通圈内,渡口、码头加快建设,陆、空、水、铁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
近年来,龙陵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和“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为契机,聚焦聚力交通强国战略,以实际行动开启“交通强县”新征程。
打通“造血动脉”促脱贫
象达镇勐蚌村,是龙陵县交通运输局脱贫攻坚挂钩点,其产业发展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出山全靠一条唯一的外界通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生产生活资料运不进去,农特产品运不出来,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现在水泥路通家门口了,我们克村上、镇上办事快捷方便多啦,家庭收入也增加了,今年栎果猪卖了20头收入8万多元,卖反季节蔬菜和中华蜜蜂收入2万多元。”象达镇勐蚌村建档立卡户罗国永在猪舍饲喂栎果猪时笑眯眯的说到。
2015年,龙陵县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惠民工程,县交通运输局引导挂钩帮扶户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致富渠道,努力增加收入。目前,共帮扶项目资金400多万元,分别建成勐蚌灰竹坝至芒市水泥路5.4公里,迤沙寨库外项目公路10.8公里,并鼓励农户发展生态栎果猪、黄山羊、肉牛、中华蜜蜂、附子、反季节蔬菜等产业,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
据象达镇勐蚌村村委会主任岳加强介绍,县交通局挂钩扶贫勐蚌村以来,象达到勐蚌的公路已全部硬化,村内硬化公路已达42公里,道路硬化便捷为勐蚌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全村出售栎果猪2千多头收入达1千多万元,全村土地流转种植车厘子1500多亩收入达3百多万元,种植蔬菜1200多亩,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9千多元。
公路畅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龙陵县交通运输局创新建设模式,加大交通扶贫力度,该局党组带领群众,构建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实施便民路、致富路,为凝聚民心、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据了解,2016年以来,龙陵着力实施县、乡、村道改造提升工程,依托建制村通畅、窄路基路面加宽、撤并建制村、中央预算内资金、直过民族村、贫中贫坚中坚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共实施农村公路项目140个、改造里程754.206公里,投资49565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90项共693.415公里,解决了136条926.508公里农村公路特别危险路段的安全隐患问题,共投入资金7200万元。道路的通畅带来交通运输便捷同时,更给山区群众带来致富的福音!
“2015年,自水泥路通勐蚌以来,山外边到勐蚌玩的人逐渐增多,我家两口子在勐蚌开了一个乡村酒店,为游客提供生态美食体验和住宿场所,现在每逢周末、节假日,来这里吃、住的人越来越多,也算人气‘网红地’了!”象达镇勐蚌村村民赵叶丽在自家民宿客栈一边招呼客人一边乐滋滋的说到。
铺筑“民心工程”结硕果
修一条路,富一方百姓。抗战时期,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使松山成为阻击敌人的天然屏障,时下却成为腊勐镇松山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寨内小路通民心,公路畅通促发展。”制约松山村发展的松山村至雷家寨公路,被群众誉为“红色大道”,8.1公里路惠及9个村民小组,381户1594人。
2017年2月,在龙陵县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支持下,该路实施路面硬化工程,开挖面积48.6亩,涉及林木2000余棵,大小建筑17处。腊勐镇松山村成立了工程建设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做好群众工作,受益群众积极支持,硬化路段实现零补偿。
“在实施道路硬化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县交通局大力支持,按照总支引领、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党员去做群众工作,8.1公里的路面,新开挖面积48.6亩,涉及到大小树木2千多棵,大小建筑17处,不有做过任何补偿,多亏了交通局的帮扶,以及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现在我们的路也顺利硬化结束。”腊勐镇松山村党总支书记周荣富说到。
龙陵县严格落实“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明确党员责任区,实施四级网格管理。通过推行“路长制”“家庭承包”等管养模式,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示范标杆作用。
2018年,龙陵县交通局党组以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契机,探索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新办法、新机制,闯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建设“四好农村路”的特色之路,为群众铺就了一条条康庄大道。
如今,在松山脚下,一条宽敞美丽的村组公路直达百姓家门口,村组交通瓶颈彻底解决,红色旅游特色村绽放出新容颜。
据悉,龙陵县大力实施“溜索改桥”项目,分别在阿昌族聚居的芒麦村和中缅边境木城乡建成蛮旦、中涨河大桥,着力改善怒江峡谷群众的出行条件。全县10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121个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基本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国道、省道和经济干线为骨架,辐射乡村、厂矿、边防、林区、蔗区及旅游景区的公路交通网络。
坚持“党旗领航”奔小康
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龙陵交通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以党建为引领,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建设“四好农村路”“美丽公路”为总抓手,科学谋划畅通制约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安全便捷出行难的“毛细血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筑心筑魂,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不断优化提升城乡交通路网结构,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经济增长。”龙陵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段孝昌介绍,目前全县已购置新能源公交车42辆,开通8条镇村(自然村)公交线路,现已形成了长途、旅游客运,城乡公交、镇村公交、出租、现代物流融为一体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龙陵县将科学谋划“十四五”及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让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打通城乡互联、党群互联的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