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五种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施甸县在深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中,着重在内生动力上下功夫,通过采取五种扶贫模式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确保贫困户有稳定收益来源。
一是“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建引领扶贫模式。施甸县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产业扶贫作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统筹谋划,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路子,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如:甸阳镇五福村把党员培养成致富“领头雁”,把致富能手和产业大户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建立党员示范户19户、培育致富带头人16名,选定“天知椒”作为特色产业,党员带头流转土地250亩,建成天知椒种植示范基地200亩,建成育苗基地50亩,吸纳社员152户523人辐射带动贫困户116户脱贫。
二是“公司+合作社+扶贫工厂+贫困户”的劳务带动扶贫模式。通过创新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施甸把产业扶贫与促进就业衔接,制定了《施甸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奖补工作方案》,把吸纳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就业作为约束条件进行扶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设备设施,建设扶贫工厂,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务工就业,实现照顾家庭和务工增收两不误。仅2019年就扶持奖补3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兑付资金323万元。
三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电商带动扶贫模式。以现代化经营理念创新产业扶贫,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75个,服务中心入驻企业15户,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政府把企业、合作社的产品销售链连接到电商平台,构建“电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农产品营销,全县农特产品电商网上销售总额21234万元。
四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经营扶贫模式。由公司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无偿提供生产资料,由贫困户经营,经营主体以市场价或高于市场价进行回收。如:太平镇依托保山菜菜乐商贸有限公司组建了施甸县禾泽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与36户农户流转560亩土地作为生产示范基地,根据订单组织农户生产。目前,合作社全年销售农特产品2000多吨、生猪500头,经营收入达800万元,实现利润80多万元,支付农民工工资36万元、土地流转费23.6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共有1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
五是“公司+互助组+贫困农户”的礼品传递扶贫模式。采取社会资本与县级财政补助相结合,组建互助组,以礼品传递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太平镇以畜牧养殖为切入点,运用小母牛综合社区发展模式,采取互助组的形式,总投资1600万元,选定建档立卡贫困户951户作为第一批项目户,组建互助组36个,购入优质良种母牛2000头,每户养殖2头。截至目前,第二批礼品传递500户,累计养殖小母牛2438头,配种2245头,怀孕母牛2089头,产仔1381头,出售877头,销售收入691.748万元。预计到2020年底可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