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服务初心赋能乡村振兴
——保山市供销系统走出强农富民新路子
近年来,保山市供销系统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初心,紧紧围绕发挥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桥梁和纽带作用,按照立足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发展思路,始终与农民群众风雨同舟始终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进步、始终与农村经济发展共同繁荣,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隆阳区:“隆阳乡耕”成致富平台
近年来,隆阳区供销社不断做优政府服务,更好地发挥市场效用,通过搭平台、创品牌,探索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新路径。2018年,隆阳区委、区政府主导,区供销社主责,引进保山全民科技有限公司,启动“保山全民综合众创空间”项目,投资240万元建立了“隆阳乡耕”112服务中心平台,积极探索“区域公用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现已建成“隆阳乡耕”线下实体店农产品展销中心1个,2021年全年实现销售额351万元,8大基地实现销售额3520万元。
施甸县:“双绑”助“双赢”
施甸县供销社认真履行供销合作社作为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促进合作社与公司、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双绑”机制探索出新招式。实施合作社规范化提升“八大工程”。施甸县进一步提升合作社总体运行质量,并引导其与公司、农户协同发展,逐步构筑持续稳固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2021年,新发展合作社17个。目前,全县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双绑”的公司有47个、合作社115个,绑定农户20294户。
腾冲市:打造基层社新“样板”
腾冲市供销社实施“以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工程,将供销合作社办到村上,探索推行“村级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村级基层社新“样板”。腾冲市供销社在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建设村级基层社,开展农资经营服务和日用消费品供给,形成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强村固基、富民兴社的长效机制。围绕腾冲市委、市政府明确把肉牛产业作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的重点工作,创新推行“1+3+6”模式发展肉牛产业。围绕村级供销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绘就“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画卷。
龙陵县:“四抓”促合作社发展
龙陵县自1999年成立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至2021年12月底,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19个,注册资金4.11亿元,入社社员7.55万人,覆盖10个乡镇、121个行政村。抓发展,龙陵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合作社发展。抓管理,龙陵县共打造县级示范社24个、市级示范社44个、省(部)级示范社70个、国家级示范社3个;指导合作社依法注册登记,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按《章程》规范运作,落实返利分红制度。抓培训,龙陵县在农业、财政等部门组织的培训中,把合作社理事长、会计人员作为主要培训对象。抓创新,龙陵县积极推动相关合作社、公司联合组建成立联合社,进而推动产业发展。鼓励动员合作社参加保山融合联合社,实现信用社、供销社、合作社“三社联动”,进而推进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富滇银行逐步加入,打开融资渠道,并积极引导邮政等有融资功能的平台关注合作社,参与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行列中。
昌宁县:“云上昌宁”助力农产品畅销
昌宁县供销社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协会+产业”“人才+孵化”的“3+”模式,总投资500万元,打造“云上昌宁”增强区域吸引力,切实解决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瓶颈。党组织+合作社+工会组织,资源在产业链上整合。“云上昌宁”区域公共品牌运营中心聚焦茶叶、核桃、果蔬、蔗糖、中药材、食用菌、畜牧、电商冷链物流八大产业,借助东北大学信息技术优势,打造面向智慧农业的“云上昌宁”信息服务平台。协会+产业,作用在产业链上发挥。昌宁县成立了农文旅产业融合协会,协会会员64家。协会及基层工会成员充分发挥现有的市场资源、人脉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市场,主动谋划、创新引领升级,充分发挥“云上昌宁”区域品牌潜力,共同规范“昌宁品牌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线上+线下,基层工会作用显活力。昌宁县建立了职工职业技术业务培训制度,举办职工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以“三培养”措施,将普通群众培养成合格就业员工,将普通员工培养成优秀员工,将优秀员工及优秀工会会员培养成管理人员。线上开展电商、直播、产品上线等培训,培养企业经营管理型、销售型、直播型人才;线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