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2022-0506015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22-04-08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定点帮扶工作信息(第9期)

保山市定点帮扶工作信息

第9期

保山市“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2022年4月2日

本期要目:

·党的光辉照耀,困难家庭培养出博士生

·24岁的当家人

·让青春与热土相连

·修旧如旧留乡愁

【驻村日记】

党的光辉照耀,困难家庭培养出博士生

——腾冲市猴桥镇轮马社区驻村工作队员杨晓磊日记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晴

2011年,轮马社区壕沟寨村民小组的一家人遭遇了重大变故,丈夫杨自财因车祸不幸离世,留下妻子李成艳一个人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以及当时还在读小学和高中的两个儿子。九年后,常年生病的婆婆突发脑溢血,再次被送进医院,经过一番治疗虽勉强保住性命但却瘫痪成了植物人。家庭遭遇的多次打击,并没有打垮李成艳,十年来她坚决不向命运低头,积极的面对生活,团结妯娌,孝顺父母,靠外出务工含辛茹苦的养育两个儿子长大。

党和政府也对李成艳家全力帮扶。2013年,李成艳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成艳和两个儿子获得低保补助资格,基本生活有了保障。2015年,轮马社区实施整村移民搬迁,李成艳家获得搬迁补助32万元、危房改造补助3.2万元。有了这笔钱,李成艳在新的搬迁点上盖了一间简单的住房,把剩下的钱都用在了两个儿子读书上,生活终于有了期盼。

虽命途多舛,但相信天道酬勤。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李成艳的两个儿子不负众望,努力学习,目前大儿子杨航在昆明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小儿子杨所也在昆明理工大学读研。两个儿子的刻苦求学,让李成艳心中有了安慰。

2020年疫情以来,为解决李成艳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轮马社区在2021年通过防贫基金制度帮助李成艳家申请了4000元的防贫基金,又在2022年通过企业救助帮李成艳家申请到了腾冲恒益公司的6000元扶助资金,给身处巨大压力的李成艳松了一口气。

在轮马社区,像李成艳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轮马社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63人,在党的各项政策关怀下,已于2019年末全部脱贫退出。目前轮马社区已为全社区群众购买了防返贫保险,建立了脱贫不稳定户定期监测帮扶机制,由社区工作人员和驻村工作队员走访入户,及时了解生活困难群众的需求,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确保轮马社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市工信局 供稿)

24岁的当家人

——龙陵县镇宝村驻村工作队员杨继西日记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晴

24岁的男人,打工6年,帮助家里盖了房子,买了车子,无不良嗜好,照顾病重的父母被人称道。这就是24岁的当家人杨申涛,杨申涛出生在偏僻小山村镇宝村茅草第二组。农村务工人员千千万,像他这样的很少见,它自然成了人们心目当中的“优秀务工人员”。

有计划,有规划。杨申涛从踏出校门那天起就与众不同。他不像部分同龄人那样,读书不多脾气不小、无所事事靠老啃老。他从小就习惯了回家的路:回来一直下坡,出门一直上坡。“无论上坡下坡,今后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他暗暗下了决心,面对自己读书“走投无路”的现实只能另谋出路:去打工。因为文化低,不会技术,他早就做好了吃苦耐劳的打算。他给自己定的最低标准是,不论多少,有饭吃,有工资就行。“积少成多,不乱花钱,总有出头日。”他这样想,也一直这样坚持下来,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有技能,有所长。瑞丽、保山、大理、昆明......只要能去的地方,只要有工资领,杨申涛从来不讲太大的条件,送货、进工厂、工地搞建筑等,苦活、累活、脏活他几乎都走了一遍。通过时间和实践的积累,“360行”行行都懂一些,最终也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长,工资待遇也从几百元、2000元到6000元。他的优点和长处也渐渐地显山露水,那就是吃苦耐劳不抱怨,安守本分负责任。“好好吃读书的苦就不会吃那么多打工的苦了。”杨申涛冷不丁冒出一句很哲理的话。

有头脑,有见识。杨申涛是“无话可说”有话也很少说、外柔内刚的性格,曾有记者对他误会说:“你本人没有别人讲的那么精彩。”也许,杨申涛应的是那句“沉默是金”。在他所经历过的工种当中,所有利害得失他是思考过的,他认为,立足现实,尊重自己的实际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2021年,他在广西的一个隧道里干支护工,危险性大,高温作业,枯燥乏味,都是穿着干燥的服装进去,然后湿漉漉地出来。在他之前,已经因公死亡9人,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常年四季重复工作,与社会脱节,连在手机上买车票都不会”杨申涛无奈地说。3000、5000、10000、20000,靠着他不断劳动付出的积累,20岁那年,杨申涛终于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盖房子。

愿望实现后,它又有了新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父母安康,弟弟成长。在他父亲痛风病5年,近年又患白内障,母亲两只手跌断过,弟弟读书需要用钱的情况下,24岁的他又挺直了腰杆,侍奉在父母面前......。

(市广电台 供稿)

让青春与热土相连

——腾冲市曼哈村驻村工作队员张伟日记

2022年3月20日 星期日 晴

青年一代,时代给予机遇和舞台,韶华赠予自信与底气,让青年身上充满逆流向上的志气和力争上游的朝气,让青年的青春充满了无限美好与无限可能。

发散“思维力量”,发挥青春的优势。我们常说青年如“后浪”,不仅是因为他们展现出的青春面貌和洋溢的蓬勃朝气,更是因为他们发散的思维就像一朵朵腾跃而起的“浪花”,思维的力量汇聚起来就是引领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力量。近日,在村党总支和大哈坡村民小组的共同组织下,召集了大哈坡的初中、高中、大学生召开了一次振奋人心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曼哈村党总支书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大哈坡2016年以来的发展史”、“人生规划的重要性”三个方面给予了大哈坡青年学生一次精神上洗礼。寨子里的老支书、村民小组长、毕业老学姐等人也从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结合大哈坡美丽乡村建设与青年学生们深情交谈。20余名学生也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交流自己的人生规划、提出家乡发展的建议,这些小小的想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维力量,推动着大哈坡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汇聚“行动力量”,凝聚青春的能量。对于一件事情,想得再全面、说得再具体都不如一个“干”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印证想法是否实际,只有去行动了才能知道说法是否助益现实。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难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春节期间,一群手拿镰刀、锄头、扫帚的“年轻”的身影穿梭在大哈坡寨子的大路小道,主动担任志愿者,参与到家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打扫房前屋后生活垃圾,清理路边沟渠杂草……他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个个干劲十足,不怕脏不怕累,全力对环境卫生进行大清扫。参加活动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凝聚了青春的力量,展示了新时代学生的风采。

增添“奉献力量”,激扬青春的热情。青春的美好不仅在于青春亮丽的底色、飞扬的“模样”,还在于青年甘于奉献的精神。最近的曼哈村寨子里,总能看到一道道身穿红马甲的靓丽的风景线,在房屋信息采集工作中,曼哈村的大学生根据镇政府提供的资料,分组到各村入户摸排户主房屋信息、拍照取证,并录入到手机系统,为完成房屋信息采集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援。燃烧的青春留刻的是岁月的芳华,奉献的时刻彰显着青春的热烈,曼哈村的大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着奉献的力量。

(腾冲市驻村办 供稿)

修旧如旧留乡愁

——龙陵县象达社区驻村工作队员邵文娟日记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雨

斑驳的墙壁,弯曲的小路,幽静的村落,充满着传奇色彩,拥有神秘气息的传统古村小石房就坐落在龙陵县象达镇象达社区。自2016年以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就十分注重帮助指导挂联村象达社区统筹科学规划传统村落小石房的保护与发展,这保护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工程,一直在继续。

复活历史来源,让传统古村落“传下去”。据说,杨家祖辈父子4人因避难,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来到大官坡,选了这块藏风聚气、背风向阳的地方,在一个天然的大石头底下搭了个窝棚住了下来,就叫小石房。他们在这里站稳脚跟后,才慢慢地开始买田买地、建盖房屋。杨家自此扎根、发迹,建造了古朴典雅的杨家老宅,此后,慢慢有人搬来此处,以杨家老屋为中心向外围延伸,形成了现在的小石房自然村。这么多年来,小石房自然村依山而建,背靠大官坡,居民建筑大部分建在大官坡山腰,沿着山势,依山腰台地式的叠落而下。村寨选址与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是研究中国村落选址的重要范本。小石房自然村历史悠久,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写实性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小石房自然村村域面积299亩,户数46户,人口212人。

沿袭古风古貌,让传统古村落“承风貌”。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象达社区与挂联单位在规划中十分注重小石房传统保护,把田园、山水、遗址、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保护和建设,最大程度保护村庄原始的优美形态和整体风貌;对村落核心区块进行控制性保护,严格控制新建房,外围区域建房注重建筑布局、高度、风格,色调上与村庄传统风格相协调。同时坚持定期巡查,对巡查过程中发现影响整体风貌的建设行为,及时督促整改落实,注重村落整体风貌管控。

发展产业传承,让传统古村落“活起来”。一是发展农家乐民宿。计划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外来工商业主、社会资本到小石房村投资发展农家乐民宿,通过整村流转、连片租赁 等多种模式完善村庄配套基础设施,发展精品民宿,带动当地农户增收;鼓励村集体或村民通过租赁流转、入股经营或自主经营等方式发展农家乐民宿,实现发展红利共享。二是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本土特色绿色生态农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生态化、精品化、品牌化,让农产品优质卖到优价。如当地颇具特色的胭脂果,一株胭脂果树年产值约6000元,如果再进行精细化深加工,有望实现产值翻倍。三是培育传统手工业。引导传统手工艺作坊进入小石房村落并开发成旅游产品,引导传统手工艺开展活态传承和特色经营,如推出刀具铁具工具打造、传统小吃加工、人面竹油纸伞制作等体验活动等,最大程度致力于本土农产品、特色物产、传统手工艺的梳理挖掘,创新研发,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农、文、旅产品体系,帮助农民创收。

培养文化生态,让传统古村落“有乡愁”。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乡的土最厚、家乡的水最甜、家乡的人最亲,最难以割舍的是家乡情结,全面打造“有乡愁”的古村落,吸引本乡人寻土追源,让外乡人共情有归属感。一是借助“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积极协调外出人员参与家乡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让在外的游子心念故土,常回家乡。二是依托乡村全域旅游项目,全面打造传统古村落文化传承氛围,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以真正的乡土味道吸引游客。三是部署“艺术介入乡村”计划。吸引国内、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艺术家常态化入驻乡村创作,为传统古村落注入艺术气息,增加艺术品质,不断推动传统古村落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致富、乡村新型业态培育和乡村自治。

(市政府办 供稿)

报: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政府副市长。

发:各园区管委会,市级和驻保单位(部门),各县(市、区)乡村振兴局、联席办(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