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健全动态监测机制,织好“监测网”。在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上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县级监测中心、10个乡镇监测所、120个村(社区)监测站、1710个村民小组监测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的“四级”监测网络。以村民小组为基点细划网格,充分发挥“网格”的全域性作用,对全县所有农户全覆盖监测。利用“网格员”上报的监测信息,第一时间预警农户返贫致贫情况,迅速反应入户进行排查核实,到户到人做好“全天候”监测工作。二是抓好监测队伍建设,建好“排查网”。坚持把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政策学习培训作为基础工作抓紧抓实,认真组织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县乡挂包帮扶干部等各类人员政策培训,及时将最新监测标准、操作流程、政策要求、工作目标等内容学习培训到位,做到早培训、早部署,确保每一个行业部门、每一位干部精准掌握政策。2022年以来,县乡两级共组织开展培训54场次,累计培训各级干部4174人次,培训政策涉及动态监测、教育、就业、民政、医疗、水务、产业、金融等120多项内容。三是坚持定期研判调度,结好“防护网”。紧扣“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扎实开展好防返贫动态监测,防范于未然,突显出“防”的预见性。严格按照“一月一监测、一月一帮扶、一月一研判、一月一调度”的“四个一”机制,坚持定期分析研判。全县6580名挂包干部每月实地走访或电话联系一次挂包农户,实时了解掌握生产生活情况;251名驻村工作队员每月走访一次村组,加强与村民小组长沟通,了解掌握全村农户基本情况;全县120个村(社区)每月召开一次研判会议,定期听取网格监测员、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村情民情工作汇报,全面分析全村情况;10个乡镇每月调度一次,安排部署监测帮扶工作;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每月研究相关工作,统筹各行业部门,集中力量落实好帮扶政策。2022年来,采取干部带着政策进行“政策找人”,精准识别纳入监测对104户359人,截至目前全县监测对象共计2780户9832人。四是强化数据分析比对,抓好“预警网”。强化各行业大数据平台运用,通过数据信息交换比对,精准研判农户信息。乡村振兴部门定期与主责行业部门交换就医情况、大病保障、民政救助、教育支出、稳岗就业、住房饮水、防灾受灾、金融信贷等农户数据信息,加强数据分析比对,充分发挥好各行业、各部门信息数据系统“观察哨”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农户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异常信息,第一时间反馈乡镇、村组进行入户核查比对,强化动态监测,织密动态监测的“预警网”。2022年以来,全县共开展信息交换比对12批次,交换预警数据信息34031条,入户排查21625户,比对核查11175条。五是加大救助平台运用,用好“救助网”。坚持“人找政策”和“政策找人”方式相结合,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线上线下”齐推进,群众“诉求”及时处理到位,做到符合条件人员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扶尽扶,确保落实政策保障不漏一人,充分发挥平台“救助网”作用。采取召开“火塘会”“院场会”等方式,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面对面”向群众讲解使用流程,“手把手”教农户操作系统平台,培养平台操作使用“明白人”;针对“憨聋痴哑”特殊家庭,由村“两委”指派1名同村监护人员,定期了解监管对象基本情况,及时帮助在救助平台上申报“救助”事项。各乡镇、各部门及时帮扶处理群众“救助”诉求,特殊情况及时进行数据反馈,确保第一时间帮扶救助到位。2022年以来,全县通过救助平台收到群众诉求2611件,办结率达100%。六是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筑好“保障网”。聚焦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全面精准分析每一户农户返贫致贫风险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到精准帮扶到位。对具备条件发展产业的农户,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劳务扶贫协作、帮扶车间建设等,帮助2.4万人转移稳岗就业。开发公益岗位2138个,带动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1797人,多渠道积极安置监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