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全市上下联动、精准施策,精细服务、保障民生,多措并举,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快速增收。今年一季度,全市101806户414998人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4845.28元,较2022年当季增8.2%。
一、发展产业“带”增收,提高经营性收入
保山市持续落实“六个一批”增收措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土特产”三个要求,聚焦茶叶、咖啡、核桃、中药材、果蔬等重点产业,加大市场主体和特色产业培植力度,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四小产业”和设施农业,突破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总结推广利润反哺、联合经营、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确保产业“双绑”覆盖率达100%,让脱贫群众嵌入全产业链,享受增值收益。坚持以绿色有机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设施装备为支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增收富民为目标,从全链条重塑咖啡产业,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做优做特石斛产业,做大做强昌宁红茶、肉牛产业,打造国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等六个方面,推动保山由“特色产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带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全市一季度脱贫人口生产经营性收入达1331元。以昌宁县为例,一季度,全县低热地区蔬果、高寒地区红花等高原特色冬季农业成为助力群众增收的强大动力,比如柯街、湾甸的豆子、青枣,漭水镇的羊肚菌、四季椿,珠街乡的贡菜、人参果等。同时该县紧抓春节、元霄节等消费帮扶的有利时机,加强与闵行区对接,在春节期间消费帮扶农产品700余万元,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达到人均1729.2元。
二、扩大就业“稳”增收,提高工资性收入
保山市始终树立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抓手的工作导向,不断强化就业服务,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实施点对点输出一批、县内企业吸纳一批等“八个一批”就业服务工程。一是服务有力。抢抓节后复工先机,立足于早转、快转、多转,整合资源力量,迅速掀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热潮。协调组织“务工专列”“务工专车”“务工包机”等,为外出务工群众和用人单位提供点对点、一站式输送服务,加大组织化输出力度。截至2月底,全市组织化输出脱贫劳动力149批次、69817人。二是转移给力。截至2月底,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1.4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5.5万人的75.26%;省外转移就业3.5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0%。三是平台借力。依托保山掌上就业、沪滇人力资源服务系统等平台,以及实施网络招聘、现场招聘、专场招聘、直播带岗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招聘活动。今年1季度,全市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达3142.01元,同比增23.97%。昌宁县培育出了“昌宁茶工”,耈街、珠街“烟后”务工,枯柯河流域果蔬技工,温凉地区园林绿化技工和“昌宁北上广建筑工”等务工品牌,一季度全县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同比增41.35%。
三、用好政策“助”增收,提高转移性收入
保山市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帮助农村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收入变化,加强动态监测,持续提升平台的普及率、使用率、办结率。优化救助方式,从普惠帮扶向精准扶助转变,改变“一刀切”的帮扶模式,用好常态化防返贫监测,进行因户施策、分类帮扶,针对生产资料、劳动力、健康状况等基础条件不同,采取一户一策结对定点帮扶的方法,提高扶助的精准度和针对性。一季度,全市脱贫人口人均转移性收入为337.54元,全市困难群众救助补助经费支出17506.49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39819人次。
四、盘活资产“促”增收,提高财产性收入
强化扶贫公益性资产管理,落实公益性资产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确保公益性资产正常运行。强化经营性扶贫资产管理,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托管经营、改变用途等方式盘活资产,及时出台经营性扶贫资产直接收益二次分配办法,加大对重病、重学、突发困难对象的帮扶和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发挥经营性扶贫资产带农增收作用。优化过渡期内小额信贷政策,2022年度,新增小额贷款8176户3.99亿元,续贷163户722.63万元、展期6户21.9万元,贷款余额20385户9.83亿元。建立扶贫资产同脱贫群众的利益共享机制,梳理扶贫项目资金255.65亿元,确权形成扶贫资产29072个249.02亿元,形成资产占比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