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8735799-9/20240126-00005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公开目录 | 县(市、区)文件 | 发布日期 | 2024-01-26 |
文号 | 隆政办发〔2023〕51号 | 浏览量 |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单位:
《隆阳区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隆阳区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切实解决全区城乡供水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巩固拓展水利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22〕70号)、《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保政办发〔2022〕51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兴水润滇工程建设的工作安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切实解决城乡供水保障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按照“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要求,结合隆阳实际,全面推进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供水“水网电网化”运营,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规模化发展。以建设集中式、规模化供水工程为抓手,完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强化水源保护、供水保障和水质提升,着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及供水质量。
(二)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水源、水厂厂址、管网布置、取水方式、供水规模和净水工艺等,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标准化建设。
(三)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水价改革为引领,建立合理稳定的回报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四)企业化管理。坚持“先建机制、后建项目”,健全供水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五)智慧化服务。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城乡供水服务资源,为用水户提供多元化、便捷化、个性化服务,实现供水服务“零距离”、供水管理“全覆盖”、用水诉求“全响应”。
三、目标任务
围绕构建“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城乡供水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大水源、大水厂、大水网、大服务”,构建工程保障网、数字信息网、管理服务网,建立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平台,打造城乡供水“三网一平台”。
2024年1月31日前,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工程可研报告编制;2024年3月31日前,完成特许经营方案编制;2024年8月31日前,完成实施第一批次项目实施方案编制;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项目招标并开工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全区农村供水“一张网”格局。
四、重点任务
隆阳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计划总投资3.9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水厂5件,安装一体化净水设备31件,水厂提升改造5件,管网延伸工程3件,新建管道(含输水、配水、提水及村内入户管)1618.78千米,信息化建设1项,水源地保护等;同步提升瓦马乡、瓦窑镇、潞江镇等17个乡镇(街道)153个村委会58025户232188人的供水保障水平。
(一)实施新建水厂工程。采取“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方式,针对现状水源稳定但水厂供水尚未覆盖的区域,通过新建规模化、标准化水厂,改造或新建输配水管网,最大限度提高水厂供水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解决农村供水水质保障率不高的问题,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新建水厂工程项目5件,服务人口3.67万人。
(二)实施水源保障工程。对现状水源保障程度不高的区域,统筹考虑水资源科学配置,强化水资源调配能力,通过建设引调水工程、补水工程,实现区域内水源互联互通、水资源统一联合调度,有效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确保城乡供水水源水量稳定、水质可靠。实施调水、补水工程项目4件,服务人口6.67万人。
(三)实施改扩建提升工程。对现状水源稳定但供水规模较小、水处理工艺落后的水厂,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标准,开展改扩建及升级改造,全面提高供水服务保障能力,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配、工艺先进、管理科学的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实施农村供水改扩建提升工程32件,服务人口10.93万人。
(四)实施管网延伸工程。对现状水源稳定但管网破旧老化的供水工程,实施管网更新改造,解决好因管网破旧老化造成渗漏导致供水水量不足、水质差等问题;对现状水源稳定、水厂供水有富余的供水工程,采取管网延伸、联网等方式,供水范围最大限度覆盖周边人口,形成城乡联通、区域互通的城乡供水格局。实施管网延伸工程3件,服务人口1.04万人。
(五)实施数字化智慧化工程。实施数字化工程1项,按照统一建设、分级应用原则,依托省级水利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城乡供水信息服务网,同步建立区、乡、村智慧化应用系统,构建“水源—水厂(调度中心)—水池—管网—用水户”数字工程,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1.建立合理反映供水成本的水价和水价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水源工程有偿供水,将项目投融资成本列入供水成本,合理确定盈利水平。经测算确需调整水价的,将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启动调价工作,价格调整幅度较大的,可以分步调整到位。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全面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2.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统筹配置水源,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覆盖并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区域,逐步取缔非法取水设施,实现供水主体统一管理。
3.建设智慧化供水服务网,实行1户1表收费,鼓励实施预付水费奖励。建立“政府主导+企业统管”的水费收缴机制,实现水费收缴全覆盖。
4.将水价补贴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对水价低于运行成本的农村供水工程,水价补贴资金统筹使用上级水利发展专项资金解决的基础上,坚持“以水养水”的方式解决供水运行成本。
(二)整合水利存量资产。在水利资产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整合存量资产。盘活收益较好、增长潜力较大的存量水源和供水项目,在符合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国有水厂应由供水主体采取市场竞争方式获取特许经营权,推进区域内存量资产盘活与新增投资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全力保障资金落实
1.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坚持“两手”发力,做到责任主体在政府、筹资主体在市场、建管运营主体在企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2.充分发挥投资主体在全区水网建设中的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积极参与并推动项目实施。按照项目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原则,积极争取省级10%资本金,投资主体通过自有资金筹集项目总投资6%的资本金,隆阳区人民政府采取财政注资、争取新增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落实不低于项目总投资4%的资本金。
3.市场化引入的相关投资主体在确保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统筹存量及新建供水项目资产收益,市场化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政府专项债券申报工作。
(四)全面强化责任落实
1.落实有关部门职责。区水务局牵头组织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指导编制区级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对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区发展改革局配合区水务局做好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及时开展成本核算、成本监审、价格听证,推进水价改革。区财政局按照有关规定,会同区发展改革局、区水务局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政府专项债券的申报、使用、管理等工作。区自然资源局负责指导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用地,依法依规高效办理有关用地手续。区林草局负责指导协调项目涉及占用林地草地的申报工作,依法依规高效办理审核审批手续。市生态环境局隆阳分局负责指导协调项目涉及环评的手续审批工作,依法依规高效办理有关手续,负责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监管。区卫生健康局负责水质监测工作,并指导饮用水水质提升工作。区国资委负责指导、监督投资主体开展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等工作,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2.落实属地责任。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纳入全区国土空间等规划,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法律法规,以片区为基本单元建立合理反映供水成本的城乡供水工程水价和水费收缴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行政区域内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运行监管,实现工程良性运行。
附件:隆阳区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隆阳区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杨俊波 区长
副组长:高 俊 副区长
成 员:李仕连 区水务局局长
陈晓东 区发展改革局局长
杨 超 区财政局局长
杨海花 区自然资源局局长
沈国兵 区林草局局长
王云龙 市生态环境局隆阳区分局局长
区卫生健康局局长
何朝兴 区国资委主任
板桥镇人民政府镇长
余 俊 辛街乡人民政府乡长
徐得品 西邑乡人民政府乡长
王春秋 丙麻乡人民政府乡长
潘伟剑 瓦渡乡人民政府乡长
杨嘉聪 水寨乡人民政府乡长
李 军 瓦窑镇人民政府镇长
沈松涛 瓦马乡人民政府乡长
字连程 瓦房乡人民政府乡长
李志源 杨柳乡人民政府乡长
王勇军 蒲缥镇人民政府镇长
夭德华 潞江镇人民政府镇长
钱 涛 芒宽乡人民政府乡长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水务局,由李仕连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城乡供水一体化日常事务;如有人员变动,则由相应人员自行替补,不再另行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