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灾情情况
2025年8月25日5时12分,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木榔村大寨组滑坡中部发生滑动,进而导致蒋位强户院场厢房倒塌,院前入户道路开裂变形严重,道路下方张光明户主房后发生滑坡进而导致坡体树木倒塌,造成厢房墙体坍塌,经济损失约8万元。由于8月14日已将受威胁群众提前转移避让,避免了人员伤亡。
滑坡位于施甸县由旺镇木榔村大寨组,该区域属于山区,区内山高坡陡,残坡积层较厚,在暴雨、持续性降雨等极端天气下滑坡、崩塌等易发。2025年8月14日下午18时,省厅驻县指导站根据《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提醒》通知,技术人员根据“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中的施甸县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施甸县未来24小时预水预报及施甸县定量降雨预报三张图发现施甸县北部片区未来24小时降雨量相对较大,通过与县局、气象部门共同研判:预判有效降雨致灾概率等级较大,随即县局地质勘查股以微信及电话的形式分别通知北部重点防范的乡镇:水长乡、太平镇、由旺镇等做好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工作。
2025年8月14日早上8时00分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木榔村大寨组滑坡监测员蒋位团在雨中巡排查中发现蒋位强户户前入户道路开裂变形。经对整个边坡进行排查,发现蒋位林户房屋墙体出现多条裂缝存在较大隐患,随即将该情况上报木榔村村委会、由旺镇和县自然资源局,同时通知危险区的蒋位林等4户紧急撤离至安全区域。8时15分县自然资源局接到通知后高度重视,县自然资源局及驻县指导站技术员于9时00分赶到现场,会同镇、村及组三级对现场再次踏勘,经过现场踏勘研判,技术人员划定了滑坡滑动范围,及时发放撤离通知书,同时协助镇、村及组三级选定临时避让场地安置受威胁的蒋位林、蒋位强、张光明、张光伟共计4户13人,并在滑坡区周边设立警戒线及警示牌,严禁车辆及人员进入危险区范围内。
2025年8月25日8时00分,县自然资源局接到由旺镇上报木榔村大寨组滑坡中部于5时12分再次发生滑动导致坡体滑坡后导致树木倒塌后对房屋造成破坏。8时45分,县自然资源局及驻县指导站技术员赶到现场,对灾害体及房屋受损情况进行复核,由于提前对受威胁群众进行了转移避让,成功保护了4户13人的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8万元。
2 基本特征
2.1 地质环境条件
(1)气象水文
1)气象
施甸县气候以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属中亚热带气候。因山高谷深,垂直气候变化明显,海拔1400m以下的地区,平均气温18~22.5℃,年降雨量为800~900毫米,属南亚热带气候;海拔1400~1700m的坝区及半山区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雨量900~1000㎜,属中亚热带气候;海拔1700m以上地区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11~16℃,年降雨量1100~1400㎜。另一气候特征是四季不分明、干雨季明显。全年降雨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降雨的82%,而11月份至次年4月份降雨偏少,仅占全年降雨的18%。
2)水文
施甸县域内大小河流共69条,其中有35条为季节性河流,均属怒江,境内大多数河流切割深、坡度大,属暴涨暴落型山区河流。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5343亿m3,其中地下水径流总量为4.886亿m3。据统计,2004年全县总用水量为1.7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12.08%。其中坝区水资源利用率较高,为31.43%,而山区的利用率较低,仅为7.47%。境内主要河流有勐波罗河、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乌木龙河。
(2)区域地形地貌
1)区域地形地貌
施甸县地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中部,山地峡谷区,地形狭长,地势北高南低,是狭长的盆地地形。平坝占总土地面积的4.50%,山地占95.50%,是典型的山区县。靠怒江东岸的山脉有两列:一列是从北向南延伸,由大阱山、弥勒喜山、老坎山、董家山、五里凹山等组成;另一列从大亮山向北延伸,由木莲花山、大尖山、象山等组成。县城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5.4m,是县境内最高点,东南部怒江河谷三江口,海拔560m,是县内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335.4m。主要地貌单元有低山山地、凹陷盆地、岩溶盆地、丘陵、浸湿谷地、深切中山河谷、中切中山河谷等。
根据地貌的成因类型,将县内的地貌划分为构造侵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侵蚀堆积地貌3种地貌类型(见图1)。
2)灾害点地形地貌。
宏观地貌单元划分属溶蚀断块中高山地形地貌,微地貌为一缓坡地形,位于姚关镇南部。调查区内总体西高东低。属于山区,大部分为旱地,自然植被覆盖率一般,为灌木、玉米等农作物。整个调查区地形起伏变化大,坡度20~25°局部大于30°,滑坡中部局部陡坎坡度大于45°总体上地形地貌复杂。
图1:区域地貌分区图
(3)地层岩性
调查区及其周边地区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el+dl)含碎块石粉砂质粘土,该层土体较厚。基岩为下古生界奥陶系下统岩箐组(O1y)石英砂岩夹页岩、灰岩(岩性特征详见表1)。
表1 岩 土 体 类 型 特 征
类型 | 代号 | 名称 | 地层代号 | 岩性组合 | 结构 | 岩土工程特征 | 与地灾关系 |
松散土体 | I1 | 含碎块石粉砂质粘土土体 | Q4el+dl | 含碎石粉砂质。 | / | 结构松散,力学强度较低 | 土体结构为散体结构,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力学强度低。在降雨、加载切坡等外动力下,易沿结构面形成滑坡等灾害 |
基岩 | I2 | 层状较硬砂岩、粉砂岩、页岩岩组 | O1y | 石英砂岩夹页岩、灰岩 | 软弱结构面 | 岩体抗风化能力较弱,岩石力学强度较低 | 地形坡度大时边坡不稳定 |
(4)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构造
施甸县地处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与经向构造体系相复合的部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其中以断裂构造占居主要地位,由之构成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总体构造形迹特征是由一系列近南北向的高角度压性、压扭性断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的横张断裂和紧密褶皱所组成。由于长期受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区内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褶皱多数被破坏,形态不完整。区内主要断裂有怒江断裂、大海子—施甸断裂、胡家山—乌木龙断裂及金鸣—大庄断裂等(详见图2)。
2)调查区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无断层及褶皱发育。
图2 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
(5)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介质特征、赋存空间类型,地层和岩性的组合关系和含水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条件,调查区内影响坡体稳定性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据1:20万保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施甸盆地全新统冲洪积层孔隙水含水地层岩性主要为砾石夹粘土,一般富水性较强。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沟水和基岩山区地下水补给,其次为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地下水主要在阶地前缘以泉的形式出露,在河谷两侧多以散状渗出补给河水,在洪积扇前缘呈泉或散流,片状形式排泄。透水率为1.366L/s·m,涌水量为254.88t/d,水化学类型属HCO3—Ca型,矿化度为0.46kg/L。
更新统冲湖积层孔隙水主要伏于全新统之下,岩性为粘土、砂质粘土及含砾粘土,由于上覆全新统湖积层渗透能力差,加之本层渗入能力亦不强,补给不佳,富水性弱—中等。该层孔隙水主要受基岩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其次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垂直入渗补给。透水率为1.24L/s·m,涌水量为100.36t/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
2)基岩裂隙水
该地层富水性中~弱。地下水受大气降雨补给,不同高程降雨量不同,接受补给量亦不同,地下水的径流受地形切割的影响,垂直于地表分水岭沿网状裂隙空间向沟谷低地渗流。
2.2 灾害地质特征
据现场调查,云南省保山市由旺镇木榔村大寨组滑坡总体地形较陡,局部陡坎近乎直立,残坡积层较厚等因素,为坡体失稳创造了条件,叙述如下:
滑坡区总体地形一般为地形起伏变化大,坡度20~25°局部大于30°;农户张光明及张光伟户主房后边坡近乎直立。坡面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褐红色,由粘土含碎石组成,杂乱堆积,结构疏密不均,碎石含量15%~20%,多呈棱角状分布,浅表为腐殖土,多见植物根茎。斜坡方向约135°,滑塌体长约4m,宽约15m,厚度1~3m,方量大概90m3,为小型土质滑坡。
滑坡体所在微地貌为较陡,残坡积层土体松散,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残坡积层粘土与基岩的接触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加之水流汇集渗,土体饱和后容重增大,加大下滑力分量;地下水浸润并沿结构面渗流,滑带土体强度降低,逐渐变形产生该滑坡。详见照片(1-4)、图3。
照片1 张光明户房屋受损 照片2 蒋位强户入户道路受损滑坡体所在微地貌为较陡,残坡积层土体松散,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残坡积层粘土与基岩的接触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加之水流汇集渗,土体饱和后容重增大,加大下滑力分量;地下水浸润并沿结构面渗流,滑带土体强度降低,逐渐变形产生该滑坡。详见照片(1-4)、图3。
照片3 蒋位强户入户房屋倒塌 照片4 张光明户房屋受损
图3 滑坡区及受威胁农户分布影像图
2.3 成因分析
(1)气象因素。施甸县气候以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属中亚热带气候。因山高谷深,垂直气候变化明显,海拔1400m以下的地区,平均气温18~22.5℃,年降雨量为800~900毫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全年降雨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降雨的82%,而11月份至次年4月份降雨偏少,仅占全年降雨的18%。2025年 1月1日-2025年8月24日,施施甸846.3mm,较历年同期偏多160.0mm,偏多23%,较去年同期偏多43.3mm,偏多5.3%。其中截止到8月24日,姚关镇降雨量为624.50mm。
(2)地形条件。云南省保山市由旺镇木榔村大寨组滑坡地形起伏变化大,坡度20~25°局部大于30°,局部陡坎坡度大于45°,不利于坡体稳定性。
(3)滑坡坡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结构较松散,强度较低。加之岩土体力学强度较低,地形坡度较大,在斜坡上易变形破坏,为滑坡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3 监测预警
3.1 风险识别
今年5月以来,由于气候异常,境内普降小到中雨持续时间较长,期间又出现了多次持续性强降水高峰。根据省、市气象、县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施甸县自然资源局、气象局联合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以及地质灾害Ⅱ级预警10余次,划定重点防范区域,及时启动了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督促指导乡镇开展防范工作。
3.2 预警预判
在滑坡发生前,自然资源部门及驻县指导站技术人员通过“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中的施甸县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施甸县未来24小时预水预报及施甸县定量降雨预报三张图发现施甸县北部片区未来24小时降雨量相对较大,通过与县局、气象部门共同研判:预判有效降雨致灾概率等级较大,随即县局地质勘查股以微信及电话的形式分别通知姚关镇做好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工作。随后村组在排查过程对发现的隐患及时上报,技术人员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判断该区域存在较高的滑坡风险。特别是考虑到滑坡区域房屋开裂变形较为严重,岩土条件较差,加之持续降雨导致土体饱和,进一步加剧了滑坡的可能性。同时结合“监测预警系统”因此,及时协助乡政府和村组将蒋位林户、蒋位强、张光明、张光伟共计4户13人转移撤离避险。
4 避险防控
在避险防控方面,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一是实施了“隐患点+风险区”的双控机制。该机制显著提升了灾害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充分利用“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及“云南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确保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应对地质灾害风险。二是建立了全面且高效的预警机制。通过与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的紧密协作,我们实现了对降雨情况和地质灾害风险的精确研判。这一机制为及时采取避险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三是加强了县、乡(镇)、村、组四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的巡查和监测力度。尤其在降雨期间,各级增加了巡查频次,确保能够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从而迅速响应。四是县、乡、村、组各级严防死守,加强管控,严防撤离人员返回危险区生产生活。
5 经验与启示
本次灾害能够成功避险,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1)施甸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面强化由县、乡(镇)、村、组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在人员撤离后,树牢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压实防灾责任,严防人员返回危险区“生产生活”,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按照“1262”预警机制、“三个紧急撤离”及“四个一律”的原则,遇强降雨,县、乡(镇)、村、组各方自动响应,下沉一线,协同高效,严密监测,及时组织群众搬离危险区域,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施甸县自然资源局及驻县技术指导站充分利用“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了雨前“研判”、雨后“排查及处置”的能力。
(4)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会商研判,滚动发布省、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各乡镇落实预警响应措施
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