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33-X/20240829-0001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4-08-29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政协保山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5030097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公开

驻施甸委员活动组各位委员:您们提出的关于打造海林檎地质文化基地助力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第05030097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切合实际,十分重要

施甸拥有丰富的古生代至新生代时期古生物化石资源,尤其是何元乡境内保存的海林檎化石数量大、完整度高,有“中国海林檎故乡”“中国海林檎之都”“中国海林檎之乡”的美誉。2022年10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授牌“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称号,是施甸的又一张全国性名片。推动施甸县地质遗迹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有效发挥,带动全市相关产业发展的建议针对性强,宣传推介力度大,措施操作性强,十分中肯重要,值得深入研究,科学推进。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质文旅优势不明显。当前,地质文旅项目优势一般集中于气势磅礴、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比如广东丹霞山、安徽巢湖、湖北宜昌、湖南张家界等全国知名地质文化旅游景区。相较于古生物遗迹,自然地质地貌景观能更加直观地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带给游客感官上的冲击。古生物遗迹在打造文旅项目上并不具备明显优势,需要配合其他文化旅游项目实施。

(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施甸县政府于2024年7月向主管部门提交了“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自评报告和验收申请。但目前,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主干道路等重要指标进展较慢,县域范围内也缺乏集展览展示、文创体验、科研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设施,难以带动沉浸式旅游和周边业态提升。

(三)资金缺口大、来源不确定。根据市财政局提供的情况,认为施甸县地质文化旅游属经营性项目,应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加之当前市县两级财政非常困难、债务率高,财政暂无法纳入专项支持。据了解,在打造以海林檎地质文化为主线或支线的综合文旅项目上,施甸县还尚未引进相关社会资本参与,资金缺口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各位委员在建议中客观、精准指出了当前我们在打造海林檎地质文化旅游名片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给出了针对性措施建议,充分发挥了政治协商作用,为政府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针对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文化旅游名片的重要性和推动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建设的紧迫性,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计划按照以下思路支持帮助施甸县解决困难问题。

(一)关于盘清全市地质资源情况。一是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和新一轮找矿行动,进一步盘清各县(市、区)矿产、古生物化石、地质地貌等地质文化资源。同时,争取上级资金和财政资金投入,探明资源位置、储量情况,靶向施测提升资源效益,助力招商引资,实现资源转资产的显化。二是考虑采取依托现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的方式,加强对施甸丰富地质文化的展示宣传。考虑协调施甸县博物馆部分展厅设置“地质文化展厅”,作为施甸地质资源专题展览的展示场所。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积极支持施甸县博物馆申报、博物馆陈列补助改造提升、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等。三是鼓励利用闲置产房、老旧工厂等实施以地质为主题的文旅项目,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在积极规划用地、用途、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针对开发边界外文旅项目用地,自然资源部已经纳入重要事项研究,待政策明确后积极推动。

(二)关于加强施甸地质文化旅游建设。结合地质文化开发、化石资源分布等实际,以惠通桥、125 公里江防线、滇西抗日江防遗迹群等红色旅游资源为聚焦点,充分发挥抗战文化、善洲精神等施甸优秀历史人文情怀,整合周边温泉资源、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资源,着力打造地质遗迹研学路线、红色旅游研学路线、生态康养研学路线,下一步力争纳入“十五五”旅游规划,构建“红色+绿色”的地质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提升施甸文化知名度、美誉度。

(三)关于探索招商引资渠道。我们将积极商施甸县委县政府,报请市政府组织教育、科技、文旅、住建、投资促进等有关职能部门,加大科普教育力度,将地质文化纳入地球日、土地日等重要宣传教育内容。加大科研基地申请力度,争取项目支持。积极对接武汉地大、昆明理工等省内外一流院校,争取建立专家工作站、研学基地等,深度发掘海林檎古生物化石的价值和地质文化内涵,发挥地质资源科学价值,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有关经费,助力化解科教类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的同时,打响学术名片,助力招商引资。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委员对政府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将持续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也诚挚地欢迎您们一如既往关注、支持和监督我们的工作。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