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杨春能、张富有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干热河谷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建议的提案(05040122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制定《保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推进系统修复
2024年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保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2025年2月10日取得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保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保政复﹝2025﹞7号)。
《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遵循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保山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构建“一屏三带多点多廊”生态修复总体格局;综合考虑区域自然本底、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及主要的生态胁迫问题,以流域、区域为基础单元划定5个修复分区,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怒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2个生态修复分区;针对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农业空间生态修复、城镇空间生态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共部署12个重点工程、168个子项目,全域系统化推进保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规划》针对澜沧江中游、怒江中下游干热河谷地区,提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育草,国土绿化、低效林改造,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提升植被水源涵养能力;科学配置封禁治理、坡改梯、谷坊、造林、种草、保土耕作等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广旱区集水节水技术,恢复受损地区生态系统等修复措施。部署澜沧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怒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2个重点工程、18个子项推进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其中,澜沧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包括8个子项目,实施时序2021-2030年,项目来源于市林业和草原局和市水务局;怒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包括8个子项目,实施时序2021-2035年,项目来源于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水务局。重点工程及子项目具体情况见附表1。
《规划》明确全面落实生态保护与修复“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完成。建立由保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统筹协调,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和市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包括统一的监管平台、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各部门责任主体实行统一评价与考核。
二、系统推进干热河谷生态保护
(一)市水务局不断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改善了干热河谷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力推进了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干热河谷区土地的有效利用。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实施干热河谷河道治理3个项目,分别是勐波罗河昌宁县段治理工程、落勺河治理工程、昌宁县落勺河大平地至大弯子段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河道长27.075公里,治理河堤44.97公里,完成投资9626.94万元。
(二)市林草局2019年以来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50.8万亩。编制了《保山市滇西南岩溶区森林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市发改委已立项批复,建设总规模11.7万亩,总投资为1.01亿元。该项目重点围绕怒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干热河谷区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治理面积10.76万亩,占总任务数的91.97%,其中人工造林1.63万亩、退化林修复9.13万亩、小水窖150个。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我市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引领,合理安排绿化用地
(一)构建“一屏三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筑牢国家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沙本底条件,识别境内重要山脉、森林、河流、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结合保山市双评价生态极重要区域分布情况,基于市域“三山三水”、地貌类型多样的自然地理格局特征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以高黎贡山主体山脉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屏障,以澜沧江、怒江、龙川江三大水系为主形成生态廊,同时以整合后的自然保护地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维护全域生物生态安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屏”:以高黎贡山主体山脉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屏障,重点保护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形成贯穿全域生态生物多样性通道,提高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抗干扰能力。“三廊”:以澜沧江、怒江、龙川江及其主要支流范围,形成澜沧江流域生态廊、怒江流域生态廊、龙川江流域生态廊,通过三条生态廊带保障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连通性,重点加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发挥维护流域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
(二)将怒江流域干热河谷沿岸乡镇(芒宽乡、潞江镇)划入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秀谷,从主体功能区上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修复。在国土空间主体规划中提出,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识别水土流失、水环境、石漠化和废弃矿山等主要生态问题区域,制定生态修复策略,以高黎贡山、城镇面山、石漠化区域,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流域生态区为重点区域,加强林草系统修复。重点实施伊洛瓦底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市域西部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构筑边境地区生物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怒江流域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和退化林生态修复,强化城市面山、石漠化区域和干热河谷区域生态治理,实施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和经济林提质增效,保障生产生活生态安全,筑牢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
(四)优化农业产业空间格局,推进干热河谷地带农业发展。在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以怒江干热河谷地区为重点发展布局咖啡、水果、中药材。在隆阳区、昌宁县、施甸县以枯柯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发展坚果、肉牛、茶叶产业。在腾冲市、龙陵县以龙川江流域为重点发展布局肉牛、中药材产业。同时以怒江流域,芒宽乡、潞江镇干热河谷地区为重点,发展柑橘、芒果、火龙果、高黎贡山糯橄榄,以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为重点发展甜柿。
(五)合理确定绿化空间。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统筹耕地保护、造林绿化空间。统筹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评估工作和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确定造林绿化空间,划定林地后备资源补充空间。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耕地优先”的原则,科学合理划定林地后备资源补充空间,确保空间上与耕地后备资源空间不相互冲突矛盾。林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纳入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图落位。在宜林区域科学划定林地后备资源补充空间。
四、积极谋划争取水生态修复、面源污染生态修复
(一)市生态环境局指导申报了总投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潞江坝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开发,包含潞江镇农村“两污”综合治理工程、咖啡产业园产学研示范园综合开发项目咖啡水洗工厂、沿江咖啡产业农旅融合综合开发项目及沿江旅游及产业道路建设与河道疏浚工程。该项目已通过环保部审核并已推送国开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隆阳区正在积极推进项目落地。隆阳区谋划了《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国际河流(怒江、澜沧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0.74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重点针对怒江流域及澜沧江流域内的村落生活污水进行处置,涉及13个乡镇、3个街道、2个农场,共涉及226个自然村,总受益人口53092户、188308人,项目实施后对保护怒江流域及澜沧江流域生态系统安全和水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龙陵县、昌宁县谋划了《怒江流域龙陵段农村环境治理项目》《昌宁县怒江流域枯柯河生态环境修复绿色发展示范项目》等,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项目实施将有效解决涉流域村庄水环境保护问题。
(二)紧盯排口,加快整治。严格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全市澜沧江和怒江干流共排查690.92公里,共溯源排查排口956个,其中,澜沧江190.2公里,排查排口156个;怒江500.72公里,排查排口799个。完成怒江一二级支流49条、1293.49公里,澜沧江一二级支流16条、390.97公里的溯源排查工作。正在根据排查结果开展整治,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干流排口整治工作。
(三)关注水质,科学研判。市生态环境局紧盯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每月对水质变化进行分析研判,聚焦水生态环境重点任务,持续推进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目前,怒江、澜沧江流域涉及保山的14个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优良率100%。其中,怒江流域(保山段)11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国控4个、省控7个);澜沧江流域(保山段)3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国控2个、省控1个)。
五、强化治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一)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一是制定印发农药化肥减量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全市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工作。二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推广科学施肥技术,确保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 90%以上。三是开展好病虫害预警监测、农药使用量调查、耕地质量监测与长期定位调查、农户施肥情况调查,掌握化肥农药使用底数,做到精准施肥、科学施药。四是开展高效环保农药试验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确保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 55%和 45%。五是强化农药化肥日常监管,严格农药经营许可审批,加大化肥、农药抽查检查力度。
(二)加大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使用
一是坚持“农膜增产增收、残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的新方法、新模式。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全过程管理,健全农膜回收处置体系。积极推进地膜科学使用试点县项目,带动全市推进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2024年全市废旧农膜处置率为 86.33%,2025年确保继续稳定在 85%以上。二是以“谁生产谁负责、谁经营谁回收、谁使用谁交回”为原则,以农药经营者为主体,开展政府引导、站点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监测调查和回收处置工作。2024年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为 74.9%,下一步将不断健全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机制,引导农药经营者、使用者积极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工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努力打造生态农业产业群体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和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二是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咖啡“千亿”级产业计划,依托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加强优良品种培育、标准体系建设,突破种植规模、做精生产环节、做优市场营销、推动三产融合,打造一批精品咖啡庄园,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文旅体验等为一体的咖啡全产业链群,全力建设“世界咖啡谷”。三是依托怒江、枯柯河、澜沧江等干热河谷资源,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交易市场和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大力开发预制菜、小包装净菜、干菜等新产品,积极引进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一批集观光、采摘、试验、品尝于一体的特色农庄,形成优质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赋能、农旅融合的果蔬产业链群。
六、植绿护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开展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引领,组织完成了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根据《保山市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成果》分析,全市调查评估适宜图斑15764个、面积28.2720万亩,其中2023—2035年规划实施造林图斑数3316个、面积5.9514万亩。这些适宜造林区域大都位于干热河谷区,在下步工作中,林草部门将积极谋划项目,组织好造林绿化工作。
(二)认真组织开展退化林修复。2021—2024年保山市完成营造林68.052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9678万亩、人工更新1.3318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森林抚育29.8万亩、低效林改造22.95万亩、木材战略储备现有林改培0.4万亩、澳洲坚果抚育管理示范基地0.6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386万株,进一步优化了全市林分结构,提升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全面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持续开展森林督查工作,扎实推进打击毁林专项行动工作,十四五期间累计核实国家下达图斑19435个,查处案件1165起,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有效保护了林草资源。森林火灾受灾率常年控制在0.9‰以下,连续12年被国家林草局评为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指标均在省控制指标范围内。全市公益林面积保持在473.49万亩,天然林停伐保护面积达725.97万亩,2025年全市选聘生态护林员7007人,其中干热河谷地区选聘生态护林员近3000人。
(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2025年全市争取森林抚育项目48.2万亩、生态林低效林改造4万亩,保山市滇西南岩溶区森林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年度作业设计已通过省级审批,2025年开工建设。通过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生态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生态修复措施,推进针叶纯林改造,优化林分结构,扩大混交比例,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林业碳汇能力。
感谢您们对保山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们一如既往为全市生态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