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新、王宪光、段德斌、杨黎华、杨震猛委员:
你们在政协保山市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全市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的建议》提案,已交由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1.关于“在养殖密集区域,采取养治分离的PPP模式,建立专业化公司化运营的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机制”的问题。近年来,全市按照《环保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切实加大了畜禽圈舍、粪污处理、防疫消毒等生产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改造,提升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大户)标准化发展和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水平,目前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水平达38.6%,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24%。虽然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污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畜禽散养户污染治理战线长、难度大,目前,全市畜禽养殖依然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规模养殖所占的比重较低,养殖污染防治、监管的重点在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和养殖大户,难点在散养户;二是技术手段落后,设备设施不足,业务不熟悉,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技术滞后;三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少,目前,各级尚未安排专项用于养殖污染治理的资金,仅是在扶持畜牧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中适当安排一部分用于粪污和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对于尚未获得项目资金扶持已建成投入使用多年的规模养殖场和未经申报自发建设的养殖场(户),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难度较大;四是部分畜禽养殖业主污染防治和环保意识不强。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结合全市畜牧产业发展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积极探索建立种养循环发展机制,科学编制种养循环发展规划,促进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推动建立畜禽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鼓励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通过支持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等方式,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沼液和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废水作为肥料科学还田利用;加强粪肥还田技术指导,确保科学合理施用;支持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形成畜禽粪污处理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多种类型的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鼓励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保障第三方处理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合理收益。
2.关于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区),对其无害化设施设备建设给予一定补助,开展沼气建设和粪便制肥,促进畜禽粪便排放与能源建设和农作物、经济林果用肥相结合”的问题。2007年以来,国家、省、市持续加大了对畜牧产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施了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生猪外调大县奖励、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肉牛(生猪、山地鸡)、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南方草地建设、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中央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省级财政专项 、优质动物性农产品基地建设、省级农业品牌示范区、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奶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专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及防疫体系建设,市级专项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等一大批畜牧业建设项目,对备案新建或改扩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是指能繁母猪存栏50头以上或生猪常年存栏200头以上,肉鸡、蛋鸡常年存栏5000羽以上,牛常年存栏50头以上,羊常年存栏200只以上的养殖场、小区)按照每年争取各级财政资金量的多少分批次给予扶持建设,并将畜禽标准化圈舍建设,粪污处理、无害化处理、防疫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及畜禽良种引进列为财政资金的重点支持环节,较大的提升了全市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水平。进入十三五,随着新《环保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全市畜禽规模养殖“三区”划定工作的有序推进,逐步将畜牧业建设项目财政资金支持环节重点安排在治污设施设备达标配置、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及标准化规模养殖上。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推动,全市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水平、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有了较大提升,但全市需要新建扩建、改造提升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数量太多,每年争取到位的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有限,只有逐年争取,分批次逐年解决。
3.关于“加大环保知识的培训普及,通过举办讲座、以会代训、参观等渠道加强宣传”的问题。加强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多年来,全市各级畜牧部门始终把畜牧科技培训和推广运用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全市围绕畜禽标准化养殖、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先后举办了国家肉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综合技术培训会”、云南生猪协会保山培训会、保山首届草食发展座谈会、肉牛冻改技术交流研讨会等专题培训;先后制作了保山畜禽遗传资源、生猪、草食畜牧业及草地建设等方面的专题宣传片,编印了《保山市山羊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保山市肉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保山市生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以三区人才挂钩、畜牧产业扶贫及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培育为载体,每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200余期、2万多人次、发放各类实用技术资料2万多份,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二是加大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全市肉牛冻精改良、猪人工授精、饲料青贮、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每年分别达5万头、50万窝、60万吨、15万亩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三是组织了部分市县科技人员和养殖业主“走出去”到外地州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信心。四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了保山猪、龙陵黄山羊、槟榔江奶水牛科技研发平台(其中槟榔江水牛建立了院士工作站)。随着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推进,妥善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在加快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上下功夫。下一步,全市将按照各级要求,进一步加大畜牧科技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力度,狠抓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保山畜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得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保山市第四届委员的关心支持,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多提加快保山畜牧产业发展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保山市农业局
2017年8月28日
(联系人:赵平,电话:152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