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25-X/20240717-00003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4-07-17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保山市五届三次会议第05030110号提案答复的函

九三学社保山市委:

您委提出的《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5030110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首先,感谢九三学社保山市委一直以来对保山高原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提出保山农业农村发展仍存在农业投资增长乏力、组织化程度低、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设施化水平低、科技支撑水平低、品牌影响力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同时提出了要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有效供给、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广现代经营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政策扶持等八项建议,对推动保山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有很好指导作用。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科技局、市林草局、市农业农村局认真研究,现就提案答复如下。

近年来,保山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保山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保山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保发〔2023〕12号)《关于印发保山市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保办发〔2023〕21号)《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工作要点》以及茶叶、咖啡、中药材、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作为推进全市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抓手。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33.6亿元、排全省第8位,同比增4.2%;实现一产增加值295.6亿元、排全省第7位,同比增4.1%、排全省第11位;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3元、排全省第7位,同比增8.9%、排全省第6位;完成农业农村投资135亿元、排全省第4位,同比增2.6%。

一、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一)产业发展情况良好。一是粮食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00.92万亩、同比增3.67万亩,实现粮食产量150.25万吨、同比增1.27万吨,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5万亩,粮烟协同发展经验做法全省推广,农机作业面积809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54%。二是特色产业步履坚实。围绕粮食、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等“1+10+2”重点产业,建立健全每个产业1个工作组、1个专家组、1个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或支持政策、1批重点基地、1批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套调度机制的“6个1”机制。2023年全市高原特色农业13个产业农业产值531.2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66.89万亩、产量7.01万吨、农业产值36.67亿元、同比增28.17%。花卉种植面积10.64万亩、产量0.07亿枝、农业产值32.59亿元、同比增4.99%。蔬菜(含食用菌)种植面积79.79万亩、产量124.05万吨、农业产值69.73亿元,同比增14.57%(蔬菜农业产值47.13亿元、同比增7.53%,食用菌农业产值20.43亿元、同比增19.96%)。水果种植面积42.69万亩、产量39.89万吨、农业产值18.17亿元、同比增13.49%。咖啡种植面积13.85万亩、产量2.31万吨、农业产值14.31亿元、同比增53.77%。中药材种植面积51.62万亩、产量5.72万吨、农业产值46.58亿元、同比增23.82%。全年肉类总产45.34万吨、同比增4.27%,存栏生猪305.93万头、牛69.43万头、羊66.97万只、家禽809.86万只,同比增0.92%、2.04%、0.67%、2.23%;出栏生猪425.57万头、牛25.82万头、羊63.61万只、家禽出栏1364.72万只、同比增1.01%、5.61%、0.50%、-0.78%。三是设施农业建设取得突破。2023年建设标准化大棚4.56万亩、规模化养猪场714个、设施化渔业养殖3.885万立方米。四是产业基地培育效果良好。全市建成产业基地1208个,省级基地89个、市级产业基地200个、县级919个,其中,粮食基地10个、茶叶30个、花卉10个、蔬菜50个、水果30个、坚果10个、咖啡10个、中药材10个、牛羊317个、生猪709个、乡村旅游10个、烟草10个、蔗糖2个。标准化种植大棚4.356万亩,较上年增45.2%。五是冷链物流建设向好。2023年完成涉农田头冷链冷库120个、库容36.62万立方米,涉农骨干型冷库1个、库容1.31万立方米。六是乡村旅游发展飞速。积极加大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推出一批农特产品伴手礼品牌,精心策划各类乡村旅游赛事和活动。2023年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目的地数量2个,接待游客数量1866.45亿人次,品牌目的地旅游收入监测数182.34亿元。七是一化一制建设扎实。加大土地承包、流转等政策法规宣传。适度规模化土地流转57.3万亩、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32个、家庭农场317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11万亩次,打造新型经营主体1784个、带动农民数量27.31万人、助农增收8.28万元。八是种业建设发展良好。做好用足种业政策,开展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提升种业育种创新,强化种业监管执法,为种业创新创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持有有效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1家销售额1.02万元。九是名品创建持续扩大。保山小粒咖啡、龙陵紫皮石斛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名录,“腾药”等30个企业和品牌入选2023年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一座保山”等6个品牌入选区域公用品牌,腾冲云岭牛养殖示范基地、保山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获2023年省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称号。

(二)乡村建设扎实有效。认真学习践行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出台《保山市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全市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审批率达80.9%;全面完成2023年省级下达农村“厕所革命”任务,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4万座、公厕137座;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7.4万吨,清理村内水塘0.7万个,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7万吨;5个乡镇被评定为省级绿美乡镇,18个自然村被评定为省级绿美村庄,市级创建绿美村庄686个;动员群众“见缝补绿”,绿化面积53.81万平方米、植树31.38万株,新增、改造小花园5405个、小菜园6914个、小果园2687个;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63.0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2.64%;镇区垃圾设施覆盖率87.69%,村庄垃圾设施覆盖率66.9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完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市场主体稳中有增。认真开展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行动,2023年保山农业企业总数达9749户,较2022年净增5447户,完成省级下达净增任务数的538.7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605户,较2022年净增97户完成省级下达净增目标任务的102.11%,其中,国家级6户、省级92户、市级134户。2024年一季度,保山农业企业总数达986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616户。2023年加工业企业数量1338个,加工企业营业收入266.97亿元,重点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2.66:1。2024年一季度完成加工业企业数量1198个,加工企业营业收入51.97亿元,重点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2.05:1。

(四)科技服务注重实效。大力推进农科人员下基层,推广水稻、玉米大豆、中药材、茶叶、肉牛黄山羊等11个示范主导产业,打造14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推广先进适用农业主推技术36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6个,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全力推进施甸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打造“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共有26家企业及科研单位到施甸开展水稻繁育工作,繁育面积3575.6亩,满足全国80%以上的水稻繁育需求。

(五)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农村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23项改革台账任务、2项重点改革试点、2项督察评估事项,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调度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改革事项落实情况,已完成改革台账任务5项、重点改革试点2项、督察评估事项2项。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市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典型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行政村950个、占比100%,3个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不断完善农村宅基地联审联批制度,全年审批农村宅基地4691宗。

(六)农民增收成效显著。深入县乡村开展农村居民增收调研,全面推进农村居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保山市农村居民持续增收2023年实施方案》,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实行“月分析、季调度”工作机制,层层压实增收责任。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争取农机购置、耕地轮作休耕、耕地地力保护等补助3.65亿元,惠及农户104.46万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市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用于产业发展4.61亿元,占衔接资金的71.12%。各类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79926户329658人,覆盖率达100%;1496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动脱贫户,覆盖率99.86%。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

(七)绿色发展持续用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东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得到省级验收组充分肯定。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持续推进,全市2023年化肥使用量(折纯)10.1万吨、同比减0.93%,农药使用量3358.76吨、同比减1.49%;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3%;推广稻渔综合种养20.9万亩、大水面生态养殖10万亩,实施水产池塘尾水治理1600亩,水产养殖污染有效减少。创建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2.1万亩,培育综合利用市场主体65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79%。深入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完成试点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8.9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0.37万亩;建立农膜回收网点89个,回收加工企业7个,农膜回收利用率86.16%;按要求完成省级下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市将认真采纳提案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六次会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3815”发展战略,力争2024年完成农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增收抓产业。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咖啡、茶叶、石斛、核桃、果蔬、生猪肉牛6个产业链群,努力闯出高品质、高端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发展路子,力争2024年全市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300亿元以上。一是稳固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树牢“国之大者”意识,坚持粮经协同、稳粮扩油,健全粮烟协同发展机制,确保粮食面积395万亩、产量146万吨以上。全面落实“菜篮子”负责制,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产能,确保蔬菜种植面积78.06万亩,产量112.27万吨以上,肉类总产46万吨以上,存栏生猪320万头、肉牛80万头、肉羊67万只、家禽860万羽以上,出栏生猪440万头、肉牛28万头、肉羊64万只、家禽1400万羽以上。二是加快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咖啡产业。抓实一产,稳定种植面积13万亩以上,鼓励扩大瑰夏、铁毕卡、波邦等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建成咖啡庄园10个以上。抓实二产,完成1200万元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提升精品加工率。抓实三产,加强品牌培育,筹办好保山小粒咖啡系列会议、赛事和活动。茶叶产业。重点推进绿色有机茶园建设,抓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初制所规范、提高精制茶比重和品牌打造等工作,稳定茶园面积65万亩,昌宁红茶精制率提高到78%以上。中药材产业。加大中药材绿色、有机、GAP等认证力度,重点发展石斛、黄精、翡翠天麻、美洲大蠊等道地中药材,中药材种植达48万亩。依托腾药、晨光生物、本草源等龙头企业,加快中药饮片、中药材提取、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建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助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水果产业。以怒江干热河谷地区为重点,加快柑橘、芒果、火龙果适度规模发展,以蒲缥镇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为重点,巩固甜柿高质量发展,在全市适宜区推广蓝莓、草莓等“小浆果”产业,水果种植36万亩以上。花卉产业。抓实盆栽花卉及绿化苗木发展,以石斛花卉为重点,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推进观赏、饮食、研学、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式,花卉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烟草产业。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4年确保完成烤烟121.6万担、香料烟14万担、晒黄烟丝1万担。三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产业强镇、“一村一品”、庭院经济,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特加工、特色手工、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严格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确保各类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65%以上,提高经营性收入,同时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科学引导土地经营权等有序流转,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79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持续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百村示范、千村提质”行动,提高财产性收入。五是强化主体培育。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重点发展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年内净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8:1,增强企业带动力。以党组织创办领办合作社为抓手,规范提升合作社50个、创建县级以上示范社30个以上。六是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学习借鉴普洱市孟连县“334”模式等省内外典型经验做法,探索、总结、提炼联农带农富农新模式,密切企业、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二)围绕投资抓项目。按照延链、补链、强链全产业链发展要求,以设施农业、种业科技、数字农业、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为重点,一是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向上争取,力争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不低于30万亩。二是抓畜牧项目。继续实施好4个生猪调出大县扶持项目,加快推进东方希望二期,施甸、腾冲畜禽集中屠宰厂,大北农、金滇大饲料厂,隆阳、龙陵和昌宁3个县(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和收集点等项目建设。三是抓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加快推进隆阳区保农现代农业示范园、腾冲光筑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加快申报昌宁、隆阳首批国家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四是抓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以隆阳咖啡、腾冲中药材、昌宁红茶等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保山坝国家现代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昌宁翁堵(茶叶)、隆阳丙麻(油菜)、龙陵龙江(稻+渔)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五是抓种业项目。继续推进施甸国家区域性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好以隆阳、施甸为重点的玉米制种基地;加快实施槟榔江水牛、龙陵黄山羊、云岭牛等保种场项目建设;组织申报龙陵石斛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

(三)围绕振兴抓建设。一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14万座、公厕137座以上,统筹推进“两污”治理,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6.9%、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达80%以上。二是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加快实施绿美乡村三年行动,重点聚焦古村名村开展绿美乡村建设,组织发动农户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力争建成5个绿美乡镇、8个省级绿美村庄。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动施甸、隆阳种业基地建设;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机补短板行动;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行动,深入实施“头雁”、“耕耘者”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着力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

最后,再次感谢九三学社保山市委一直以来对保山高原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工作及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建议。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7日    

(联系人及电话:周南南 135****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