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保山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构建保山农耕文化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第05040158号),经与市文化旅游局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深入挖掘保山农耕文化资源
延用传统方式,结合业态更新,持续开展农耕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聚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农耕文化体系。一是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让更多传统技艺的制作和传承后继有人。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技艺)150人。二是组织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目前,市农业农村局正在组织龙陵县积极申报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陵县龙江乡万亩梯田稻鱼共生系统,致力于全方位、多层次保护传承万亩梯田稻鱼共生这一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通过省级初审,上报农业农村部终审。三是建设农耕博物馆、村情展室等,收集保存群众生产生活用具,展览展示传统耕作方式、生产生活习俗等,让更多人了解农耕发展脉络,感受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发展。目前,全市建成并有影响力的农耕博物馆有滇西粮仓大观园、龙江乡农耕文化博物馆、腾冲市铺川乡老九区农耕博物馆等。同时,持续举办保山传统民俗活动—哀牢犁耙会和丙麻犁耙会,让保山传统农耕文化元素得到传承和弘扬。
二、推动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有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高标准编制《保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提出构建“一核两心四廊四环”空间布局,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标准,对乡村旅游,特别是农文旅融合涉及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业态转型升级进行总体规划,重点实施美丽宜居乡村、旅游特色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将全市乡村旅游点串连成乡村旅游环线,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二是充分发掘乡村民族歌舞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特色资源,建成了比顿咖啡文化产业园、高黎贡山茶博园、龙江稻田公园、三道桥等研学基地、旅游农庄等农文旅产业项目,并逐渐发展成为温泉康养、研学教育、田园休闲、亲子体验、拓展训练、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三是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持续举办咖啡节、稻花鱼节、芒果节、桑葚节、荔枝节、火腿节、斗茶大赛等,丰富农事节庆活动,促进乡村旅游消费,助推乡村振兴。通过举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春花茶咖”2025年春季文旅主题宣传推广等活动,树牢精品线路、精品民宿、特色商品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推出农文旅融合主题旅游线路,全方位展示保山独特的农耕文化、农村风光、农业产品等魅力。
三、开展农耕文化交流和教育活动
充分借助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一是利用高黎贡山第十届茶文化节举行期间,举办“专家论坛,共话茶产业新未来,专家、茶农、茶商、茶企面对面”活动,携手并肩共同推动茶产业迈向创新发展的崭新征程。二是举办第三届“昌宁邀您来采茶”暨千年茶乡文化旅游节和“龙江采茶节”,向世界展示千年茶乡茶文化,诚邀五湖四海的朋友齐聚保山,以茶为媒,品鉴特色茶宴、栖居山水茶舍、漫游古茶秘境、共话茶业发展。三是每年正月十五举办“哀牢犁耙会”展示农耕文明活态纽带,展销犁、耙、蓑衣等传统农具,融合打铁花非遗表演、农事比赛和特色小吃集市,兼具农耕传承与文化体验。
四、加强农耕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
结合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多元民族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农耕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一是深挖农耕文化、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在设计“乡愁”上出实招,开发复合型“农文旅”产品,让保山小粒咖啡、施甸腌腊、昌宁红茶、腾冲红花茶油、龙陵石斛等特色农产品走进商铺、走出保山,让佤族清戏、腾冲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登上更广阔舞台,让傣锦、腾编、玉雕等民间手工艺传承发扬。二是通过发展“咖啡认养”“稻田认养”等认养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市场精准对接,扩大农产品销售,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依托保山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植入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开发了一大批以高原果蔬、咖啡、茶叶、石斛等为重点的旅游伴手礼商品;围绕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发展,持续推进保山小粒咖啡“世界咖谷”、昌宁“千年茶乡”等品牌打造。三是依托“沪滇协作”“昆明南博会”“云茶博览会”等交流平台积极推介保山优质农耕文化品牌。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拓展营销渠道。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在线展示乡村优美自然风光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
五、培育新型农耕文化经营主体
围绕“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围绕“1+10+2”等重点特色产业,借助中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助力农业经营主体迈向高质量发展。2024年,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家庭农场获得中央资金扶持。二是锚定“培强壮大经营主体,提升带动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为引领,持续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将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充满活力的家庭农场。三是高效推进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挖掘村级优秀的种养殖能手、农产品经营能人、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乡村工匠、农民骨干、土专家等乡土人才,建立完善致富能人“人才库”,鼓励支持致富能人传授“致富经验”,带头建立或加入专业合作社,带头联农、带农、助农、促农、富农、强农,带头帮助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截至目前,全市共培养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3940人。
六、下步推动农耕文化繁荣发展的考虑
保山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近年来,保山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致使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被边缘化,部分传统农副产品文化附加值未充分挖掘,文旅融合浅层化、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不够、品牌效应不足,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广面不够广、打造点不够多等问题。下一步,我局将认真吸纳提案提出的建议,会同文旅、宣传等有关部门,以“活态传承为根、产业融合为脉、数字赋能为翼”,重点挖掘“茶咖非遗”“民族农艺”等差异化IP,强化全域农文旅品牌辨识度。通过政策联动与社区(乡村)参与,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共生共荣。
(一)深挖地方农耕文化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传统村落动态开发。推进腾冲银杏村打造“四棵树文化”(生态树、长寿树、养老树、感恩树),五合帕连村建设艺术小巷、织锦传习馆,实现“田园变景区、民房变民宿”等主题化运营;依托1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全国第九),串联和顺古镇、银杏村等26个A级景区,形成“茶马古道—南方丝路”主题环线;发展研学基地(比顿咖啡文化园、高黎贡茶博园)、温泉康养(龙陵石斛庄园)、亲子农场(龙江稻田公园)等80余个融合项目;持续做好常规性保护工作,协同推进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进一步规范农耕文化挖掘整理,注重传统农具制作、农耕歌谣等农耕文化收集记录,加强农耕文化数字化保护;深挖农村文化资源,加大农文旅融合创新,积极发展“农耕文化+节庆”、“农耕文化+康养”等新业态,持续开发农耕体验项目。
(二)深入开展农耕文化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总结推广农文旅融合模式成功经验,积极争取“腾冲科学家论坛”支持,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与咖啡产业、康养旅居、研学等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分区域分产业着力打造农耕文化品牌亮点,持续促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全面加强对保山资源、产品、品牌宣传推介,策划打造一批生态体验、旅居度假等相关的交易会、论坛、文化节、消费节等活动;持续组织“五个大家”、“四季游主题”、“春花茶咖新闻发布”和“秀一个保山给世界”短视频大赛等特色系列活动,持续扩大“温泉喷涌·浴在保山”、“咖啡漫香”和“千年茶乡”等IP影响力;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腾冲水碓村、银杏村已上线),通过VR全景、短视频展示农耕场景;开发“保山传统村落导览”小程序,整合地理位置、民俗活动、美食地图,便利游客自主探索。结合“村BA”等热点模式,策划农耕主题赛事(如采茶竞技、藤编设计大赛)。
(三)深化非遗与农耕融合。建立“非遗+合作社”模式,推动龙陵象达乡油纸伞、腾冲固东皮影戏等非遗项目,通过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实现活态传承与增收双赢;扩大“哀牢犁耙会”“龙江采茶节”等农事节庆影响力,融入现代体验元素(如农事竞技直播、非遗工坊互动),吸引年轻群体广泛参与;做好立体农业模式推广,依海拔分层种植(河谷茶、坝区油菜、高山耐寒作物),积极推广昌宁“林茶共生”系统。
(四)抓好农文旅经营主体培育。协同、配合有关部门加强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乡村康养旅居、研学等农文旅经营环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争取每年培育一批优质农文旅经营主体。加大“一把手”招商、点对点招商、以商招商等力度,争取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到保山投资农文旅融合项目,重点引进文旅融合、生态康养、亲子研学等经营主体。
最后,感谢九三学社保山市委对保山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及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6日
(联系人及电话:赵泽民 1878808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