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腾冲委员活动组:
您们提出的关于对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05040067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经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现答复如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念兹在兹、时刻牵挂,始终把守住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摆在治国理政头等大事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近年来,保山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多措并举保数量提质量增产量。2024年末,全市耕地有效考核面积399.0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85.98万亩,分别超规划下达目标15.47万亩和3.98万亩,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5.20等,粮食总产量151.6万吨。
一、积极开展土壤普查,摸清全市土壤现状。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以及部分未利用地的“家底”摸排,普查内容包括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以及土壤利用情况的调查,构建起全国土壤数据库、土壤样品库,形成数据成果、数字化图件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样品库成果。市县级主要工作任务是外业样点调查采样、内业数据化验检测、普查成果编制。时间安排为2022年启动和开展普查试点;2023-2024年全部铺开普查工作;2025年进行成果汇总验收。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安排,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时间节点安排,在腾冲于2022年试点的基础上,隆阳区、龙陵县被定为2023年项目县,施甸县、昌宁县则于2024年启动。
此次土壤普查农业农村部共下达我市外业调查采样点9156个,涵盖了我市全部土壤类型,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严格按技术规范开展外业调查采样,组织省市县乡村组土壤学专家及农技人员对每个样点进行调查采样,对每个样点的成土环境及土壤利用情况进行核实填报,同时委托第三方技术单位对采集的每个样品的47个参数指标进行检测化验。目前,腾冲市普查成果已通过验收正在整改完善中,隆阳区、龙陵县、施甸县、昌宁县外业样点调查采样、内业数据化验检测工作已完成,正在筹备成果编制工作。普查成果中包含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土壤退化与障碍分析、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土特产土壤适宜性评价等报告,届时,各位委员在提案中提到的摸清不同区域耕地地力水平状况,耕地质量及污染状况,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将逐项实现。在此,诚挚欢迎各位委员为我市土壤普查成果编制建言献策。
一是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向上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资金,坚持将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建设重点,采取工程、农艺、生物措施综合治理,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截至2024年底,我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5.47万亩。2024年,保山市人均粮食产量632千克,粮食总产量由“十三五”末的146.1万吨增加到2024年的151.6万吨,年均增长0.92%;粮食单产由“十三五”末的360千克增加到2024年的378千克,年均增长1.2% ,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强力推进耕地流出整改。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全省耕地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政同责,强化组织领导、督查调度、业务指导,进一步压实各县(市、区)整改责任。2023年耕地流出图斑16493.38亩,确定整改8847.86亩,通过省级审核完成整改8810.79亩,完成率99.58%。
三是稳步推进三年垦造耕地行动计划。我市不断拓宽补充耕地渠道,盘活耕地后备资源,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入库,化解建设用地指标困难问题。2024年全市共验收入库土地整治项目51个,新增耕地3339.48亩、水田规模10004.43亩、粮食产能263.04万公斤。
四是全力推进土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2024年,全市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占耕地面积106.41亩,比例3.26%,计入违法占耕地面积全省最低。2019—2023年自然资源督察反馈的981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整改率居全省第一;2024年督察反馈问题完成整改4个,整改率57.14%。2018—2023年纳入考核存量违法占耕地面积25031.78亩,完成整改13323.95亩,整改率53.23%。审计指出“违而未查”“查而未纠”问题185个,完成整改152个,整改率66.12%;全市增减挂钩“超期未还”项目51个,均已通过省级验收。
三、织牢耕地质量监测网,把握耕地质量动态情况。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强化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把握耕地质量动态情况。在全市耕地范围内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点50个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价点498个,长期定位调查。监测点信息录入全国耕地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价点实施年度更新记录表管理,每年开展田间调查、取土化验、评定耕地质量等级。通过工作开展,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逐年提升,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23年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5.20等,较2021年提升0.06等,一至三等高等级耕地面积95.55万亩,较2021年增加6.73万亩。该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好,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土层厚度无不良层次,供肥和保肥性能基本良好,能排能灌,宜种性广,作物基本都能高产。今后,我市将强化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运用,重点对七至十等低等级耕地进行修复改良,指导农户适地而耕,提高耕地产出效益。
四、探索推广新技术,集成推广科学施肥高效模式。
长期以来,我市积极推动科学施肥增效行动,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上经历了化肥负增长、零增长、科学施肥增效三个阶段,采取了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农艺措施,目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
2024年,我市积极探索了“三新”技术推广运用,即强化肥料新产品,施肥新技术和施肥新机具的“三新”技术运用。一是在腾冲市探索整村整乡推广水稻“三新”集成模式,主要开展水稻氮肥后移技术+缓释肥+侧深施肥+机收和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量元素水溶肥+无人机喷施两种新技术。二是开展粮油作物“三新”集成技术示范。在龙陵县龙江乡开展红细软水稻“三新”技术示范样板3057亩;在昌宁县田园镇推广水稻旱种水管“三新”技术示范1000亩。形成“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肥+无人机喷肥”和水稻旱种水管(种肥同播)+有机肥+复混肥+无人机喷施叶面肥(硫酸锌)2种“三新”技术集成模式,充分发挥“三新”样板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推广“三新”技术,改进了施肥技术,减少施肥用工,节省用工成本,每亩增加稻谷产量50公斤,每亩累计节本增效200元,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油菜、烤烟、蔬菜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五、下步努力方向。
关于委员们提出的“细化可种植作物品类,对不同位置地力情况可耕种农作物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农民进行耕种”,目前全市主要采取推广样板田示范措施,指导农户选择作物品类,传授栽种技术,能够总结出某种作物生长需要的自然及土壤条件,还没能形成系统的适宜性作物品类明细。经咨询相关专家,得到答复是:如果能根据不同区域土壤地力情况细化可种植作物品类目录,让农户按图索骥耕种,是非常好的事情,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且专业性很强,需要持续发力。另外,农户思想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农户主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市场上什么价格好就种什么。
下一步,我们将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市县级成果编制为契机,调动专业技术力量和“土专家”、“新农人”深度参与成果编制,特别是撰写好《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对全市农用地布局优化、后备耕地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利用等提出有数据支撑、符合本地实际、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建议。同时,根据作物生长、品质特性与土肥水气热等之间关系,结合现有作物生产优势区,分析影响作物生长和特有品质的土壤气候地形等环境要素特征指标,确定适宜性评价预选指标及可种植作物品类,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争取向委员们提出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衷心感谢您们长期以来对全市耕地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印 章
2025年5月29日
(联系人及电话:白万千 1370865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