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驻施甸委员活动组:
感谢对保山黑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心和关注,您们提出《关于加强保山黑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已交由我局主办,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草局协办,现答复如下:
一、产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保山黑猪在鲜肉市场上销售价格稳中向好,市场占有量还在逐渐增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良好的生产经营优势,以保山黑猪为原料制作的火腿、腌肉制品、酸肉等特色加工产品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待发掘的潜在价值高,产业创新发展前景广阔。保山猪1986年被列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04年收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模块,并录入由农业部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家畜地方品种资源图谱》。2009年列入《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2011年入围云南省六大名猪,并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7年注册“保山黑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在保山猪研究所获批建立省级保种场,2024年在昌宁县建立原种猪扩繁及保种场各1个。
二、建议答复
(一)组建工作专班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中共保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23年9月11日印发《保山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发展目标、确定重点任务、细化保障措施,成立保山市生猪全产业链工作专班,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投资促进局为成员的保山市生猪全产业链工作专班,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农村局,承担工作专班日常工作;市直各有关单位切实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保山猪保种场搬迁,加大保山猪等地方品种选育开发利用,为产业发展提供种源支撑。各县(市、区)参照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抓好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明确日常工作。研究制定生猪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并督促指导工作落实;协调开展招商引资,指导服务生猪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宣传贯彻中央、省、市产业发展政策,督促指导开展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屠宰及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三是利用林下资源。一直以来林草部门高度重视设生猪养殖项目使用林地草地用于工程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汇报对接等措施,做到“应保尽保、能批全批、能批快批”,全力做好建设项目使用林草地要素保障工作。按照现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草地审核审批管理有关规定,生猪养殖项目使用林地草地用于工程建设的,可以使用林地草地,需依法依规办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草地审批手续,黑猪产业发展类项目,属限制使用林地草地项目类型,在获得发改部门立项批复的前提下,可以使用Ⅲ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严禁使用各类自然保护地、天然林地。林下种植以光叶紫花苕、紫花苜蓿、野豌豆为主的豆科牧草,不仅为畜牧提供饲料,在余甘子地实施《余甘子林下种植光叶紫花苕技术研究与应用(2023bskj012号)》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建成光叶紫花苕12亩,编制《余甘子林下种植光叶紫花苕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项。下一步,鼓励农户充分利用核桃、澳洲坚果、油茶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牧草,增强牧草供给,促进畜牧业发展。
四是保障养殖用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及耕地保护原则,合理引导养殖类设施农业用地严选址,科学控制用地规模,节约集约用地,有效保障了生猪养殖用地需求。明确养殖类设施农业用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占或少占耕地。确实无法避让耕地的,应优先使用质量较差的耕地,尽量避让优质耕地和坝区耕地。坚持“以补定占、占优补优”,设施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落实补充耕地责任。目前,养殖类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9540宗,总用地面积22496.55亩,占用耕地7204.02亩;其中:涉及养猪类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6168宗,总用地面积10893亩,占用耕地3325.8亩。
五是推进保种扩繁。2016年开始,原保山猪研究所与云南农业大学赵桂英教授及专家团队合作,持续对保山猪进行研究。保山猪研究所的资产和种猪将无偿划转给市政府下属企业保山市远乡谷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有序推进保山猪保种场迁建项目。2024年9月与昌宁县鸿坤农牧有限公司、市科技局共同向科技厅编报了重大科技专项《保山黑猪良种选育扩繁和应用项目》简表上报科技厅。2025年3月,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相关领导到昌宁县对保山猪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调研,并安排昌宁县鸿坤农牧有限公司申报云南省种业基地县建设项目,现正在进行编报。2个项目实施后,将以企业为引领,示范带动养猪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开展保山黑猪养殖生产,企业统一回购,带动养殖场(户)1500户以上,年出栏保山黑猪6万余头,实现保山黑猪产值达2.28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增2500元以上,形成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打造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将对保山猪养殖的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进一步推进,为后步保山市的黑猪产业发展发挥支持作用。
(二)加强资金保障
一是推进政策落实。认真落实《云南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养殖投资项目奖补资金申报指南》《云南省省级财政支持重点农业企业新增贷款贴息补助申报指南》,全力支持企业、养殖场(户)申报;脱贫县财政涉农整合资金优先用于发展生猪产业;每年争取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生猪产业发展,争取中央动物防疫补助、省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资金2000余万元,将生猪强制免疫、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等列为各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补助重点支持范围;争取了五县(市、区)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资金2.2亿元重点用于生猪等养殖场粪污收集处理利用设施建设;落实好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政策,生猪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等设备农机具补贴政策。
二是推进合作共赢。民营企业昌宁县鸿坤农牧有限公司于2024年转型为保山猪研究、育种、扩繁,在2024年5月与中国科学院印遇龙院士团队成功签约科技入滇战略合作协议,对保山猪品种培育和市场化利用开展深入研究,目前养殖场占地面积286亩,生产区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累计投资5500万元,存栏保山猪2654头,其中种公猪36头、扩繁群体1215头。2024年12月7日,保山黑猪产业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昌宁县鸿坤农牧有限公司挂牌。
三是落实资金保障。2024年昌宁县整合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资金145.6万元,实施“昌宁山猪”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扶持打造“昌宁山猪”繁育基地1个、扩繁场1个补助标准为5万元,每场补助选育或引进本地黑猪50头,补助10万元;建设“昌宁山猪”养殖示范村、示范户170户,每户推广杜本二元杂黑猪3头、配套建设粪污收集处理池6立方米、污水收集管道10米,补助115.6万元,补助标准为6800元/户;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昌宁山猪”品质测定,补助20万元;目前,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承担的“保山黑猪良种扩繁技术应用示范”科技项目已列入“自上而下”项目,项目总经费800万元,其中财政经费400万元,自筹经费400万元。该项目将依托印遇龙院士团队生猪良种选育技术优势,建立保山黑猪良种扩繁群,实现保山黑猪杂交猪的生长性能、生产性能、繁殖性能明显提升,实现原种核心种群1800头以上,良种扩繁32400头以上,为保山黑猪保种扩繁提供有力支撑;省科技厅给予保山黑猪产业发展马海明专家工作站9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目前已到位项目经费60万元。
(三)积极培育品牌
一是依托公用品牌。引进培育猪肉制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开发冷鲜白条肉、分割肉、火腿、香肠、速冻水饺等猪肉精深加工产品,依托市政府下属企业保山市远乡谷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创立的“一座保山”等区域公用品牌,拓展市场销售空间,推动生猪产业从“卖初级产品”向“卖终端消费产品”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是打造特色品牌。通过保山猪的杂交利用推广,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应用好“保山黑猪”地理标志商标的影响力,打造保山黑猪品牌。同时利用好保山富硒饲草和当地农作物,减少全价饲料和粮食用量,生产出兼具肉质优良、口感风味好、营养价值高的黑猪,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特色畜牧业品牌。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的保种技术体系,包括核心种群的筛选与保护、遗传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种群动态监测与评估等技术方法,确保保山黑猪种质资源的长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宣传推广“保山富硒黑猪”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三是保障品牌基础。根据2024年统计数据,全市保山黑猪种猪存栏2292头,其中:种公猪136头、能繁母猪2156头。从2023年8月1日至2026年7月31日与云南宝来客彼格公司签订保山黑猪购销合同,按10元保底价每年提供给该公司3000头保山黑猪;依托云南省施甸县保山猪产业科技特派团项目,在施甸县打造黑猪养殖示范村3个、示范户15户、饲养母猪260头,每年带动面上推广黑猪种母猪2000头;昌宁县整合2024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资金145.6万元,建成保山猪繁育基地和扩繁场各1个、规模场2个、示范基地1个、示范村4个,扶持示范户170户推广以保山猪为母本的二元母猪510头。
(四)探索发展模式
一是推进品种选育。在保山猪省级保种场、昌宁县鸿坤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保种和品种选育工作,科学建立充足的家系数量,选育优良的保山猪原种猪,为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打好种源基础;同时在多个养殖场(户)开展扩繁,通过同一品种多地多场共同保护模式,加大保山猪原种扩繁力度,扩大养殖规模。
二是注入科技力量。依靠院士及专家团队技术力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保山猪品种资源进行选育、研究、扩繁和推广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在保山落地。借助分子技术和基因编辑,构建保山猪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重点解决保山猪品种资源缺陷问题,降低猪肉嘌呤、提高肌内脂肪等,培育出具有市场认可性高,同时又有“七星标记”、“七花肉”等生物防伪特征的保山黑猪新品种。2024年5月,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湖南农业大学马海明教授和团队专家进行交流座谈,就如何对保山猪进行保护、开展品种培育及市场化开发利用等工作达成合作意向,并签定了建立专家工作站的合作协议;9月底,云南省马海明专家工作站获批准;12月7日,印遇龙院士出席专家工作站揭牌活动,召开座谈会,共商下步保山黑猪产业发展措施。依托云南省马海明专家工作站微生物饲料、发酵饲料、生物功能性饲料等技术优势,开展保山黑猪养殖技术培训和微生物发酵饲料应用推广,延长保山黑猪养殖产业链条,降低保山黑猪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依托“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共同利益联结发展模式,采取“统一选育、统一技术、统一推广、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保山黑猪产业发展。民营企业昌宁县鸿坤农牧有限公司在2024年5月与中国科学院印遇龙院士团队成功签约科技入滇战略合作协议,对保山猪品种培育和市场化利用开展深入研究。2024年12月7日,保山黑猪产业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昌宁县鸿坤农牧有限公司挂牌。通过“龙头带动+规模养殖+畜果蔬循环”模式,带动就业80余人,带动周边900户1200余人发展生猪养殖和种植果蔬1750余亩,户均年增收达2万元以上。
再次感谢对保山黑猪产业发展的关心与关注。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7日
(联系人及电话:王国良 1518487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