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019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九三学社:
你委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保山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做优做精保山市小粒咖啡产业的建议》(第0019号)已交由我们办理,经商市林草局、投资促进局,现答复如下:
提案围绕重新擦亮“保山小粒咖啡”这张名片,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出目前产业存在的“跟风”发展、种植区域规划不明确、品种“多、乱、杂”、咖啡加工企业“小、弱、多”、农民效益低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从小粒咖啡种植区域化、小粒咖啡品种良种化、发挥当地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小粒咖啡加工企业自己建基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采纳提案建议,始终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保山小粒咖啡”托起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梦,飞越高山峡谷,“香”飘世界。
一、小粒咖啡种植区域化。潞江坝从江边到海拔1750米左右的高黎贡山几乎处处种植咖啡,通过有关专家多年的科研研究证明,只有在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种植的咖啡“色、香”味最好,要逐步优化种植区域,把小粒咖啡的种植区域调整到最适宜区种植。
保山小粒咖啡是全国乃至全球咖啡品质较好的咖啡之一,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全市5县(市、区)24个乡镇320个村适宜种植“保山小粒咖啡”的区域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种植区域集中在怒江沿线,海拔900—1900米之间,年均气温21.3℃,年日照时数2517小时,年降雨量700—1000毫米,全年基本无霜,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可达16℃,是冬干夏润的“天然温室”。2021年末,全市咖啡种植面积12.93万亩,绿色、有机认证基地达1.7万亩,咖啡产量2万吨,面积、产量均排名全省第三位。
由于土地属性制约,自然资源、林草、农业等部门对土地不同性质的界定,造成了土地的使用难题,甚至出现同块土地属性重叠的情况,即同一块土地又是耕地、又是林地,且涉及生态红线等问题,咖啡种植区域逐渐缩小。
7月22日,我市印发了《关于推动保山小粒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潞江坝作为全球精品咖啡带和“保山小粒咖啡”核心产区的优势,以隆阳区“一县一业”特色县为重点,在怒江流域(保山段)沿岸,海拔600—1800米冬季无霜区域,辐射带动5县(市、区)24个乡镇320个村组发展咖啡产业。
二、小粒咖啡品种良种化。潞江坝种植的咖啡品种很多,没有体现优良品种,要把住原料生产,通过科研部门提供最好的小粒咖啡品种,选优质咖啡品种。
保山1952年开始引种种植,主要品种为铁毕卡和波邦,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S288等一系列抗病品种,上世纪末通过试验,卡蒂姆在保山表现形式良好、经济效益高,开始大面积推广卡蒂姆,目前全市依旧以卡蒂姆种植为主,占95%以上。近几年来,根据市场需求,保山市联合科研机构,开始选育推广种植瑰夏、波邦、铁毕卡、卡杜拉、S288等优良咖啡品种,并制定《地理标志产品 保山小粒咖啡》、《咖啡果皮》等7项标准,助推“保山小粒咖啡”地标产品保护和咖啡果皮综合利用,2021年“保山小粒咖啡”被认定为“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100个地理标志产品之一,排名第三。
下一步,我市将以隆阳区咖啡“一县一业”特色县为引领,结合保山小粒咖啡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生产优势及发展潜力等因素,全力打造精品小粒咖啡生产带。引种种植国内外优质品种,选育推广本地优势品种,改造提升现有低产低效咖啡基地,抓好咖啡基因组测序工作,做好1958年获奖豆、1993年获奖豆咖啡树的恢复保护工作,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全面推行GAP、HACCP管理,对现有低产咖啡园进行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建立健全安全防控技术、质量安全管控及保山小粒咖啡检测体系,做好重点病虫害生态防控。在现有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保山小粒咖啡品种、种植、加工、仓储、烘焙、杯测+庄园的“6+1”系列标准,划分保山小粒咖啡核心产区和产地产区,完善保山小粒咖啡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系列标准体系。到2025年,全市获得绿色、有机认证及UTZ认证的咖啡基地达50%,建设一个国家级咖啡种植资源圃、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区、一批种质资源示范区。
三、发挥当地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种植咖啡的农民是第一生产车间,种植咖啡的农民收入,至少不低于他们周围种植的大多数农作物产值。
潞江沿岸自然资源优质,给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蔬菜、水果等产业收益相对比咖啡产业较高,种咖啡比较效益低,导致咖农种植积极性不高。种蔬菜以最低成本价计算,当年每亩农民收益8000多元;芒果第4年开始采收,每亩农民收益6000多元。咖啡种植收益低,以卡蒂姆为例,不含滴灌设施,除去前3年的成本投入10501元/亩,第4年开始采收,成本投入为2840元/亩,每亩销售收入4950元,每亩农民收益2110元。
根据年初调研,结合石玉刚副书记到保山调研提出的要求,我市将进一步创新各类市场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咖啡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服务功能,搭建基层组织、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联系,最大限度调动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性,找准利益联结点,提高群众参与度,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发展实际,通过“共同目标+个性举措”,激发各利益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构建起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
同时,以新寨村为示范创建,新寨村坚持全链条重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村委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庄园+”发展新模式,成立咖啡专业合作社4家,建成精品咖啡庄园4座,入驻咖啡企业10家,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云南省旅游名村,已初步发展成为集文化体验、旅游康养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以新业态促“销”,织好一张网,借助电商、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新业态,积极探索农产品“产销对接”新模式,开发烘焙豆、冻干粉、挂耳咖啡等咖啡产品10余种,多维度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2021年实现线上交易额1000余万元。以新发展带“富”,走好一条路,通过深度挖掘释放高黎贡山自然风光、生态农业、文化体验等潜力,充分发挥小粒咖啡原产地发展优势,实现了咖啡种植、生产、加工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产业覆盖全村502户农户,覆盖率达100%,2018年以来,群众收入从8000元增加到2.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8万元增加到43万元。
四、小粒咖啡加工企业自己建基地。企业自己建基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种植与加工的利益分配问题,由企业自己建基地,把“产、加、销”协调起来,很多技术可以直接落地,效益可以做到最大化。
全市现有咖啡企业52家(省级10家、市级8家),注册咖啡专业合作社88个(国家级6个、省级8个),咖啡家庭农场6户(省级3户、市级3户);开发烘焙豆、冻干粉、挂耳咖啡等特色咖啡产品10余种,注册产品商标400余个,申请专利12个。但鲜果加工以农户分散加工、小作坊加工为主,初加工质量难以管控,参差不齐,存在农村环境污染现象。咖企在各个环节中的力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处于产业链分工的薄利环节,产业附加值低,咖啡深加工、分销和零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力量不强。没有形成“保山小粒咖啡”的产品、商品、品牌价值和销售体系,市场占有率低。
按照《关于推动保山小粒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市将坚持内强外引,扶持壮大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本土咖啡企业,精准筛选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引进一批国内知名、行业领军的咖啡龙头企业落户保山,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带动农户打通从农业生产向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等二三产业环节连接的路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群众增收途径进一步拓宽、质量更高,构建起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标准化鲜果采后集中处理有效集中,精深加工比例提高至30%。集中打造“保山小粒咖啡”区域公用品牌,巩固提升公用品牌价值,树立保山小粒咖啡优质、健康的品牌形象,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树立和培育一批产品品牌,大力支持咖啡企业争创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省“十大名品”等荣誉称号。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咖啡生产、加工中突出问题的攻关,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开展咖啡饮料、咖啡食品、咖啡保健品和咖啡食品添加剂、咖啡日化用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研究,助推保山小粒咖啡产业的全价利用和三产的融合发展。
最后,感谢九三学社保山市委对保山农业发展及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建议。
联系人及电话:周南南 13577572293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