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保山市五届一次会议第0073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盟保山市委会:
您们提出的关于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积极开拓中高端市场的建议的提案(0073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经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现答复如下: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保山市农产品加工按照“六稳”要求,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制订了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产品加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为全市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经营组织个数发展到36685个,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089个、个体工商户35596个,各类农产品加工业经营组织较上年增加11917个。全市农产品加工完成总产值738.88亿元(含个体工商户及烟草制品),同比增49.11%,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1.86:1。
二、关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
积极协调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用电、用地等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在纵向贯通产加销中的中心点作用,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引导农产品加工重心下沉县城、中心镇和物流节点,推动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同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一)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保山资源禀赋,聚集重点特色产业,突出县域特色,加快推进区域农业发展。隆阳区突出咖啡、肉牛、生猪产业;施甸县突出水稻制种、生猪产业;腾冲市突出中药材、肉牛产业;龙陵县突出石斛产业;昌宁县突出红茶、生猪产业。重点建设施甸县国家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科研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全国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良种繁育基地;全链条重塑咖啡产业,优化基地和品种结构,建设一批优质生产基地和精品咖啡庄园,提升咖啡精深加工能力,推动咖啡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中国咖啡产业发展;推进以昌宁县为核心的红茶产业发展,建设绿色有机“绿色食品牌”基地,强化品牌和地理标志培育,提升昌宁红茶影响力,打造世界级“红茶”品牌;提升特色中药材产业形象,依托腾冲市成熟中药材产业基础和龙陵县“紫皮石斛之乡”的规模优势,强化GAP、绿色有机基地建设,加大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腾冲市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县。做大做强生猪肉牛产业,全面落实生猪肉牛各项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实力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社会化,全面提升屠宰深加工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构建高效加工体系。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冷藏保鲜、原料处理、杀菌、储藏、分级、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以及干制、腌制、熟制、分级分割、速冻等食品类初加工。引导农业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均衡、养生保健、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发展食材预处理、面制、米制、调理等主食加工,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经验,培育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餐饮门店、商超销售)以及中央厨房+餐饮门店(连锁店、社区网点、终端客户)等模式,进一步延长加工链条。推进农产品加工循环、高值、梯次利用和减损增效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围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引导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前端联结农业研发、育种、生产等环节,后端延展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引导有条件的头部企业,搭建全产业链数字平台,将上中下游经营主体纳入平台,打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品牌共创、渠道共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
二、关于培育壮大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一)强化招商。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落实好财政、税收、金融、用电、用地等的扶持政策,加强与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等部门联动强化招商引资,精准策划招商项目,已成功引进了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腾冲有限公司、云南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保山科思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保山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云南懋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峡谷明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保山市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知名农业企业,其中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腾冲有限公司已培育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保山市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下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引进种业、红茶加工、石斛加工等企业。
(二)培强龙头。突出我市绿色食品的优势和前景,吸引社会资本关注农产品加工,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内培外引,培育一批农业生产要素生产企业,着力扶持本土农业企业发展,把培育精深加工企业作为重要内容,支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促进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初级到精深、加工布局由分散到聚合。每年新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5个以上,建立全市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库,培育壮大10个以上食品饮料业重点企业、6个以上生物制药企业。2022年争取将腾冲恒益东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申报递补国家级龙头企业,2023年将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龙头企业分别达6个、80个、200个、490个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200个以上,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1。
(三)突出监管。在肉牛、中药材、蔬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领域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加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推动市级平台与省级、国家平台对接,确保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以上接入省、国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力争3个以上的县(市、区)达到省级或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农药、化肥使用量年均减少1.8%、0.5%以上。加大监督抽检力度,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7%以上,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营造安全的农业生产环境。
四、关于切实加大优质农产品开发力度
(一)突出标准化生产。围绕地方特色,名优产品,制修订山地香蕉、鲜食豌豆、仙茅、肉牛养殖等水果、蔬菜、中药材、养殖业的云南省或保山市地方标准30个以上,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绿色、有机面积年均增10%和8%以上,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40个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57%以上。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好打造绿色食品牌政策落实,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给予相应奖补。
(二)提高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对保山小粒咖啡、龙陵紫皮石斛等地理标志产品,开展新版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和溯源标志“二合一”使用工作,实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监管,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价值。鼓励生猪、肉牛、中药材、茶叶、水果、咖啡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GAP、ISO22000等规范性认证,并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规格、包装,达到良好农业生产标准。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生产基地和产品开展“三品一标”等质量认证,注册商标,培育品牌,面向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建设专供基地。
(三)打造“绿色食品牌”
1.做大做强“一县一业”。我市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一县一业”建设。促进重点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建设、集群化发展。大力建设市、县(市、区)级重点产业基地,提升产业规模化生产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食品工业园,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聚集,提升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
2.开拓农产品高端产品。突出打造国内领先的特色酒品制造业、精制茶制造业、果蔬加工业、坚果(核桃)加工业、肉制品加工业、绿色制糖工业等6条标志性产业链,探索做特做精咖啡、茶叶等特色产业,打造高端产区。以咖啡为例:在隆阳区潞江、芒宽海拔900-155米之间的区域建设核心基地,提高铁毕卡、瑰夏等良种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鲜果采后集中处理中心,种植高端品种、生产高端产品、打造高端市场的咖啡产业链。我市咖啡加工企业充分利用了咖啡全身是宝的价值,用咖啡果皮和咖啡花加工成为咖啡果皮茶和咖啡花茶,比如保山比顿咖啡有限公司加工咖啡面膜、咖啡小食品等,企业还在不断探索加工咖啡酒、咖啡醋、咖啡果糖等咖啡系列产品。目前,我市正在建设咖啡加工园区,鼓励咖啡企业入驻园区提升规模化发展水平。目前,云南景兰热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保山纯征咖啡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咖啡企业入驻保山小粒咖啡加工园区和保山小粒咖啡物流园区。
3.实施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干制、保鲜、贮藏、冷冻冷藏、分割、包装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集猪牛羊禽为一体的县域畜禽集中屠宰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生猪定点屠宰标准化示范厂创建,积极发展冷鲜肉等肉类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加快推进茶叶、核桃、咖啡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和民族特色伴手礼加工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加快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等综合利用加工。推进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业、物流节点、县城、重点乡镇等集中布局。
五、关于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一)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围绕生猪、肉牛、中药材、茶叶、核桃、蔬菜、水果、咖啡等重点产业,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打造“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推进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融合发展。成功引进了东方希望、芸岭鲜生、上海鹏欣等一批企业落户保山。在小粒咖啡、昌宁红茶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特色庄园经济体,为打造“绿色食品牌”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全市“三品一标”登记持证主体119户、产品362个、产量65.4万吨、种植面积320.56万亩。初步构建起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培育体系,“高黎贡山”牌普洱古树茶、“龙腾沧江”牌茶、“高黎贡山”牌有机普洱茶入选云南“10大名茶”;云南品斛堂“精制紫皮石斛切片”和“元斛”牌紫皮石斛原浆饮品、腾药公司“美洲大蠊”入选云南“10大名药材”;云南品斛堂公司、高黎贡山生态茶叶公司荣获云南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称号。
(二)着力培育农产品特色品牌。强化标识认证,培育特色地方品牌,对保山小粒咖啡、龙陵紫皮石斛等地理标志产品,开展新版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和溯源标志“二合一”使用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监管。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构建公用品牌体系,发挥“一座保山”“隆阳乡耕”“腾冲司莫拉”“施韵甸美”“云上昌宁”等区域公用品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每个县(市、区)打造1-2个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全市新增云南省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十大名品”20个以上。
(三)积极拓展销售市场。依托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扶贫832等大型电商平台,引导经营主体开设旗舰店、直营店和自营店等,打造农产品电商品牌。抢抓农产品电商直播风口,支持建设电商直采直销基地,开设农特产品旗舰店、特产馆,鼓励电商主体利用抖音、快手、一亩田、咪咕咖啡、微店等新兴自媒体平台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孵化培育本地主播,建设直播基地(中心),完善和推广“云农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织符合条件的蔬菜、水果、肉类等生产企业开展海关供港澳生产基地和产品加工企业备案或注册登记,入驻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拓展粤港澳中高端市场。持续组织“名品名企”和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昆明农博会、南博会等农业展会,开展产销对接、产品推介,扩大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围绕粮油、生猪、肉牛、蔬菜、咖啡、茶叶、中药材、水果、核桃、蔗糖、烟草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以院士专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大石斛、林下中药材种植等技术及产品研发力度,加快推进保山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研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户以上,支持农业企业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0个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团2个以上。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优质农产品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取得重点突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最后,感谢民盟保山市委对保山农业发展及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1日
(联系人及电话: 陶万春13577501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