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25-X-/2022-0819008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2-08-19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109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109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罗心平委员:

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保山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保山市芒果产业的建议》(第0109号)已交由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提案围绕保山芒果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出目前产业存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影响市场竞争力、不合理施肥导致果品质量下降、采后处理水平低加工处于空白、产业品牌缺失电商端发展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从打好“绿色牌”、“科技牌”、“产业牌”、“市场牌”、“文化牌”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采纳提案建议,始终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好绿色牌。保山市芒果产业具有绿色生产的自然优势,应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好这一优势,杜绝使用生长调节剂,落实农药化肥“双减”,加大有机肥施用量,确保果品质量安全。一是从政策和市场端加强农资管控;二是进一步支持科研机构和推广部门加大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芒果协会等市场主体采用绿色生态种植、加工和物流技术,开展“三品一标”申报认证等。

保山市热区面积有160万亩,是云南省重要的热区之一。辖区内隆阳、昌宁、施甸、龙陵的低热河谷属干热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最适宜种植芒果。芒果种植面积16.4344万亩、居全省第四位,产量7.55万吨、居全省第五位,产值3.66亿元,主推品种为帕拉英达、金煌芒。其中:隆阳区10.9745万亩、施甸3.1422万亩,龙陵1.7748万亩,昌宁1.5429万亩。目前,我市依托热经所不断推进芒果的品种改良筛选、果实套袋、抗旱性能、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方面的技术试验研究工作,最终立足保山气候条件及区域优势选择了耐旱、耐贮性好、高产稳产、套袋后外观颜色好的芒果品种“帕拉英达”“圣德隆”“三年芒”等作为主栽品种,产量控制在1.2-1.8吨/亩,折合35-53kg/株,指导村民使用绿色生产技术,施用农家肥不低于四分之三标准,以确保芒果品质。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品种选育,优化早中晚熟芒果产区结构布局。结合不同产区气候特点,围绕品质育种,加强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培育品质优良的特色芒果品种,同时重视加工型品种的选育。按照适宜品种搭配适宜气候的原则,利用热区的气候类型及地理环境特点,不同熟期品种向不同优势区集中,错开集中成熟期,采摘期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避免芒果由于集中成熟造成的滞销、质变、腐烂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问题。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避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和盲从发展“优良”品种,从供给侧方面解决芒果成熟期相对集中的问题,实现不同产区和品种熟期相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针对云南省不同芒果产区,制定芒果种苗繁育、定植、套袋、施肥等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建立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在全市芒果种植区进行推广应用。

二、打好“科技牌”。充分发挥省农科院热经所已有的科研基础和人才优势,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支持力度,整合全市科技力量,打造形成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我市芒果产业科技支撑体系。支持省农科院热经所高标准建设云南芒果技术创新中心,建立良种繁育中心、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强种质创新与利用,培育系列芒果新品种,为品种结构调整、差异化生产和特色生产提供契合市场需求的高端高质高效品种。加快水肥一体化、生草覆盖、宜机化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建立全产业链的技术应用推广体系。

近年来,我市依托科研院所,进一步加强区域性优质芒果品种引进与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联合各地市、县、乡农业科技部门,成立“研究—示范—推广”的三级联动产业技术研发团队,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示范为桥梁、推广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科研与生产不脱离、示范与技术不脱节、推广与效益不分家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成立了芒果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加快芒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引进芒果栽培专家团队,因地制宜开展芒果生产技术研发与培训服务,或派遣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专业的芒果生产技术人才队伍。紧密联系县、乡各级基层农业服务推广站,建立芒果生产科技服务培训点,定期开展芒果栽培技术培训班,引导广大种植户学习芒果栽培技术,提高科学种植意识,培养芒果生产土专家;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组织当地芒果种植技术较高的种植户传授经验,实地进行观摩与学习,帮助其他芒果种植户解决生产难题;在企业建立芒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展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广大芒果种植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企业+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技术示范推广模式,促进芒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打好“产业牌”。集聚土地、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打造芒果“生产+研发+加工+销售+观光休闲”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根据我市热区自然资源条件,区域经济情况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协调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布局,逐步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鲜销、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转变,推动生产基地、精深加工环节设施建设,将产业链延伸至仓储物流、冷链系统、市场营销和观光旅游等领域,实现芒果产业全程有机衔接,构建供产销一体的芒果产业链。

近年来,保山市实行标准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一是调整上市时间。省现代农业水果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芒果课题组即成为该体系的芒果创新团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两次率队到白花村进行技术指导,发现主栽的早熟品种“帕拉英达”和“圣德隆”上市时间与广西产品冲突,影响效益。深入研究后,技术体系专家指导村民采用“抹花错时结果技术”,抹去第一批开出的花,留下第二批花投入生产,使上市时间推迟20多天,市价增长50%以上;二是坚持绿色生产。指导村民使用绿色生产技术,施用农家肥不低于四分之三标准,以确保芒果品质;三是规范采摘流程。针对部分农户采摘不规范影响产品品质和产品信誉等问题,水果产业技术体系与白花村村委会共同制定了白花村芒果采收标准,指导农民严格按技术规程采收,有效保障了芒果产品质量,获得了全国销售市场的高度赞誉。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保山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保办发〔2022〕19号),针对保山不同芒果产区,制定芒果种苗繁育、定植、套袋、施肥等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建立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在全市芒果种植区进行推广应用。围绕芒果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支持以农产品绿色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数字农业集成技术、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等农技推广工作。

四、打好“市场牌”。制定品牌打造与推广计划,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重,全方位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消费者对“怒江芒果”的认知度。支持企业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举办、参加产品推介会等多渠道和多方式,加大芒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探索建设“互联网+芒果”平台,建立健全网络销售体系,积极打造芒果电商生态圈,拓展与国际采购商合作,培育芒果出口示范基地和出口企业。

受疫情影响,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保山芒果销售另辟蹊径,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的驱动模式,成立了专业的芒果种植合作社,进行种植技术的指导交流,提高果实品质。在传统线下渠道开拓管理的基础上,拓宽线上平台,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优势所在,产出更充分更高效的效益。潞江镇新城村3组果农番琼,原本每年芒果种植收入18万至20万,一贯热销的芒果现在却在线下销售时发了愁,一个线上销售的想法彻底解决了她的困扰,每天120件至200多件的销售量,弥补了线下的损失,实现了线上增收。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进组织化全程服务,加快芒果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抓好龙头培育、合作社规范和“双绑”机制,育强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四级联创”,提高专业合作社整体质量;进一步健全“双绑”机制,将小农户引入大市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坚持“内强外引”,优化完善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办法,积极搭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新平台,扶持壮大一批有基础、发展前景好的本土企业。精准筛选招商引资目标企业,精准制定招商任务图、时间表,通过定向招商、上门招商、精准招商,落实好扶持政策,吸引更多国内知名、行业领军的龙头企业落户保山,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品牌溢价效益。统一芒果生产栽培技术及采收标准,制定芒果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不断提高竞争力。建设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构建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特色“怒江芒果”品牌,逐步推进芒果品牌的设计和推广,发挥“一座保山”“隆阳乡耕”“腾冲司莫拉”“施韵甸美”“云上昌宁”等区域公用品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芒果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大对外农业贸易、投资、交流与合作。采取多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品牌形象、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推动保山芒果走出去。

五、打好“文化牌”。保山芒果种植历史悠久,傣族民族生活习俗与芒果生产交融形成了特色的怒江傣族芒果文化。有必要深入挖掘我市芒果栽培的历史渊源和产地独特地域文化,讲好产业发展故事、塑造产业发展的灵魂,并与企业品牌文化结合,把文化故事融入产品中,提升芒果文化品牌价值。

芒果历来是保山重要的传统水果产业,保山市自80年代开始发展芒果产业,90年代就已成为云南省万亩基地县。一方面,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优质的产品。保山市热区面积有160万亩,是云南省重要的热区之一。辖区内隆阳、昌宁、施甸、龙陵的低热河谷属干热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最适宜种植芒果;另一方面,丰富的芒果种质资源,为产业壮大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山芒果病害少,光合作用时间长,生物量积累多、果皮外观颜色好,着色均匀,香气浓、风味佳、商品性优于国内外其他产区。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下,保山芒果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由80年代的种植面积不到1万亩,产量不到0.3万吨,到2020年芒果种植面积增加了20倍,产量增加了22倍,品种以帕拉英达为主,占种植面积的85%以上。目前,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均有上市并远销香港和俄罗斯。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打好发展优势产业合作的基础,协助村委会成立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训党员及合作社成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有效地把芒果种植户组织起来,将产品推向市场,有效地解决了“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矛盾,实现了种植户技术需求和科研院所技术研发的有效衔接,促进了芒果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效益。积极与销售商沟通,征集销售商对品种、产品质量的需求建议,进一步从技术、种植管理上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邀请国内批发、收购和销售商对芒果品种进行品鉴与市场评估,调整产业发展品种及配套技术,提升芒果产品品质和效益。做好保山芒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形成保山独有的芒果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产品,借“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设计文旅路线,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发展“芒果+”模式。创新宣传形式,鼓励本地网红、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建立合作模式,提升线上销售比例。把文化故事融入产品中,提升芒果文化品牌价值。

最后,感谢罗心平委员对保山农业发展及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建议。

联系人及电话:周南南 13577572293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