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保山市 五 届 一 次会议第0119号提案的答复
李朝震政协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保山猪发展的关心及多年来对保山畜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保山猪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提案,已交由我局研究办理。鉴于您对“保山猪”形成历史及发展现状等情况比较清楚,在此,对背景等基本情况不再赘述,现对提案所提建议答复如下:
一、“制定出台全市保山猪产业发展规划”
多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保山市始终把保山猪保种研究与开发利用放在重要位置,以保山市种猪场为依托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工作。
(一)组织领导。2019年机构改革,在原保山市种猪场基础上成立保山猪研究所,是保山猪保护开发利用的专职机构,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7人,现有职工11人(其中:编制内5人,公益性岗位6人),由保山市畜牧工作站副站长龚绍荣同志兼任场长,担负着保山猪种质资源研究、保护、开发利用、推广的职责。保山猪的保护,从组织机构建设上得到了加强。
(二)科研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项目实施、课题研究,保种场基础设施设备得到改善,丰富了保山猪数据库,保山猪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效。1998年实施省计委“保山猪母本核心群场建设”项目、2001年实施了省科技厅科技“保山猪优良母系选育及杂交优势利用”项目、2005年实施了国家农业部“保山猪品种资源保种场建设”项目、2006年实施了省科技厅科技“保山猪新品系优化选育及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10年实施了农业部“保山猪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014-2015年连续实施了生猪调出大县项目、2015-2016年实施品牌创建项目、2018年实施了疫病防治体系建设项目;2018年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为期3年的“保山猪新品系选育计划”课题研究,利用保山猪作为母本×(深褐色)杜洛克公猪杂交生产杜保,进行1-3世代横交固定及选育,并针对生产性能指标进行选育,组建保山猪新品系核心群,目前,新品系核心群组建完成。保山猪1987年载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11年载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2015年载入《云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志》、2020年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猪”之一、2020年获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2015注册保山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开展保山猪无公害产品认证1项,同年获得省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称号;2018年制定发布了《保山猪养殖综合技术标准》1套。保山猪的研究达到了一定层次和高度。
(三)产业化发展情况。至2021年底,核心保种场存栏保山猪916 头,其中原种184头(母猪152头,公猪 21头、 11个家系),年可提供优种猪 1200头以上。出栏保山猪种猪425头,公猪25头,母猪400头;杂交改良种猪850头,公猪50头,母猪800头;商品猪1800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先后发展示范村2个,组建保山市兴边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示范区为平台实行开放式保种,带动农户20余户。实现了在生产中保种和保种中生产的目标。
(四)产业发展规划情况。在《保山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送审稿)》中,特别提出:提升巩固现有保山猪核心育种场育种水平,提升优良种猪繁育水平,保障全市种猪生产质量和生产性能,支持保山猪保种场和保护区建设、鼓励在保护基础上开展新品种培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在《保山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展目标中提出:巩固和发挥四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优势,培育年出栏百万头生猪产业大县3个。到2024年,生猪存栏稳定在335万头左右,出栏达500万头,猪肉产量达40万吨,搬迁建设保山猪保种场1个,建成年屠宰生猪100万头A级屠宰场2个(一期各50万头)、年产30万吨饲料加工厂3个,生猪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作为优质地方品种的保山猪,应大有可为。
二、“加强保山猪种业基地建设”
由于集镇建设及养殖场自身发展的需要,保山市种猪场拟进行迁建。
(一)保种场迁建项目规划。保山市种猪场标准化保种场,拟迁建地点位于施甸县水长乡,项目概算总投资3599.46万元,总用地面积84368.99平方米(126.55亩),其中:猪舍及其他77601.45平方米(116.4亩),办公生活区6767.54平方米(10.15亩),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估算投资总额1599.46万元,其中:县级涉农整合资金安排150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99.46万元。主要建设综合楼520平方米,职工宿舍766.87平方米,食堂、餐厅212.17平方米,标准化猪舍5088平方米,饲料仓库、加工房300平方米,300m³消防、生活水池各一个,门卫值班室40平方米,发电机房、配电房76.7平方米;附属工程涉及安装大门2个,场地硬化4110平方米,上车台1个,粪污处理区一项;三通一平土方开挖47600立方米,土方回填28000立方米,水(DN100给水管、闸阀、水表等附件)1000米,电(变压器)1台;项目建成后,年将销售种母猪7591头,猪仔5060头,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3340万元,实现净利润1444.09万元(免税),项目有较好的长期效益。二期项目估算投资2000万元,拟向上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自筹,主要涉及扩建标准化圈舍5000平方米,场区四周围栏1800米,场区绿化及相关附属工程等。该项目列入全市2022年重大项目之一。
(二)迁建工作进展情况。市、县两级高度重视保种场迁建工作。2022年5月5日,施甸县人民政府与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在保山猪研究所召开了保山猪保种场搬迁工作座谈会议,施甸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建军、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何兴龙及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立本、副局长李正尧、段如标及相关科室、所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按照“尊重历史、结合现状,土地置换、建设内容维持原会议纪要不变”的原则,双方就种场搬迁进行了商榷并达成共识。会议强调,从市县两个层面形成工作合力,成立专班推进保种场迁建。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取得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选址意见书等批复文件。
(三)加大保山猪良种选育推广。目前,保山猪发展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保山猪知名品牌的打造及延伸和维持,需要从保山猪的种源做起,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进行保种、选育、扩繁,并进行配套系的选育,选育出繁殖率高、肉质优良、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抗逆性强,适合加工保山猪肉制品系列产品的品系。在保山猪保种场对现有纯种基础母猪150头,9个品系中,加强对大体型保山猪的选育,特别是肉质性状和繁殖性能方面的选育,保种场迁过程中,坚持保种与扩繁并重,计划5年内纯种核心群达到1000头以上,为保山猪品牌创建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项目,重点建设酒房、老麦、摆榔、木老元、太平、姚关、何元7个保山猪优势产区,到2030年,建设能繁母猪200头的保山猪专业村40个,能繁母猪50头的规模养殖场(区)40个,能繁母猪达到2万头,年出栏商品猪32万头。
三、“支持保山猪系列产品开发”
(一)扶持资金。保山种猪场自建立至今,市、县两级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保山猪及其系列加工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村开展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编制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1998-2021年,以保山猪研究所为项目实施主体,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项目,据统计从2014-2020年获得项目资金及其他资金总计400多万元。2021年省级财政扶持资金30万元,用于保山猪品种保护;2022年获得省级财政专项保种经费60万元。
(二)宣传工作开展情况。利用报刊、杂志、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创建品牌,扩大保山猪的影响力。建设保山猪外宣网站1个,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印发产品宣传资料2万册;建设产品展示厅100平方米,改造生态放养场6000平方米;建设保山猪施甸老麦乡示范区1个,开展养殖技术培训5期400人次;在《保山日报》发表保山猪专题报道4个专版;2016年5月11日中央电视台CCTV-7《每日农经》栏目对保山猪作了专题报道。
(三)品质认证。制定并发布了《保山猪综合养殖标准》,注册保山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活畜、肉品2件);开展保山猪无公害产品认证1项,保山猪及产品分析检测2批。
(四)实施好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驱动保山猪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保山猪专业化知识产权示范工作,推进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和商标)试点示范工作,开发具有施甸特色火腿、香肠、腊肉、猪油及豆腐肠、油炸肉、骨头渣、酸肝、卤猪蹄、卤猪头等“保山猪”品牌系列产品,申请涉及保山猪品种和养殖、产品加工和产品包装等专利共20-30个。积极开拓多渠道销售模式,线上开展全网营销,微信三级营销;线下开发特色餐馆、冷鲜肉品特产店、腌腊制品专卖店、旅游景点等销售模式,满足消费者对保山猪产品的需求。通过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政府引导,科技先行,知识产权引路,企业运作,培育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在科技推广运用和标准化养殖上下功夫,带动养殖户发展、增收,推动保山猪产业健康发展。重点以保种和扩繁为切入点,强化招商引资,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产品品牌,努力开拓市场,不断提升保山猪特色品牌优势,着力将其打造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山地畜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再次感谢您对保山猪的关心与关注。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7月4日
(联系人及电话:王国良 1518487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