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山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151号提案的答复
左正国等政协委员:
首先感谢对保山畜牧业发展的关心和关注,以左正国等11位委员联名提出《关于规范分散养殖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已交由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直以来,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始终将其作为稳农、固农、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来抓。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环保”畜牧业为发展方向,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全省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畜牧业建设,着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着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统计局反馈,2021年全市生猪存栏306.28万头、出栏395.93万头,排名全省第4位、3位,有隆阳、施甸、腾冲、昌宁四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每年销往市外生猪占出栏量的一半以上;牛存栏66.8万头、出栏23万头,均排名全省第6位;羊存栏65.8万只、出栏63.14万只,排名全省第9位、7位;家禽存栏768.7万羽、出栏1399.71万羽,排名全省第11位、10位;全市肉类总产40.47万吨、牛奶产量0.78万吨、禽蛋产量1.12万吨,畜牧业生产产值179.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92%,畜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支柱地位。
畜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全市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比重为16.3%、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比重为9%,畜禽养殖加权户数达46.67万户,传统的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市当前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存在规模小、基础设施差,防疫条件差、无害化处理能力低、养殖污染隐患大、市场信息不灵、产业链不完整、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市县乡技术推广、执法监管、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缺乏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相应的检测、检验项目不能正常开展。科技队伍依然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和老龄化,村级防检员待遇低、保障机制不健全。三是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压力大。我市国境线长167.78公里,境外动物疫情防堵压力大;国内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形势异常严峻,疫病传播爆发已打破了常规性和季节性,防控任务十分艰巨。畜禽产品生产、贩运和加工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私屠滥宰、无证起运畜产品的事件时有发生,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上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逐一研究解决。
二、关于建议的回复
(一)“在村庄旁规划养殖区域”。保山农业农村局先后编制和印发了《保山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范及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保山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配套技术》《保山市生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保山市山羊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等,对规模养殖场建设原则、选址条件、规划布局、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行无公害生产、健康养殖方式,实施畜禽养殖档案及标识制度,逐步建立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饲养过程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监管和质量可追溯体系。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着力开展国家、省、市、县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四级联创”,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创建畜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62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29个、市级139个;通过创建,引导发挥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在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条件管理、安全高效饲料推广、畜禽粪污处理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了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
(二)“鼓励大小规模结合”。加快新型畜牧主体的培育,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间深度融合。引进了上海东方希望、上海鹏兴等知名农牧企业;培育了畜牧养殖龙头企业85个,其中省级16个、市级17个、县级52个;认定了家庭农场92个,其中省级25个、市级67个;成立了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768个,认定了示范社63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2个、市级17个、县级31个;涌现了隆阳勤丰“公司+合作社+基地+互联网销售”、昌宁天兆牧业“公司+合作社+农户+饲料厂+屠宰厂”生猪,隆阳伟农“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销售”、腾冲恒益东山集云岭牛品种改良、育肥、屠宰加工、“岭牛记”冷鲜配送、东山牧场观光休闲一体的
肉牛;龙陵庞龙牧业“公司+基地+合作社+销售”肉羊等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地联结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基本形成了从养殖到活畜外销、当地屠宰满足生鲜肉消费(部分加工)的产业链。
(三)“规范畜禽粪污处理”。一是依法开展了禁养区划定,落实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关停,全市共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为215个、面积2105.98平方公里,关闭或搬迁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专业户共25个。二是五县(市、区)均制定了《种养循环发展规划》,完成规模养殖场备案1077个,规模养殖场与用肥主体签订协议287个,安装生产水表623个,578个规模养殖场建立了养殖用水台账;对规模以下138户养殖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进行抽样监测。三是对中央环境督查发现的隆阳区、昌宁县5个问题线索进行全面整改、验收、销号;腾冲市对6起群众举报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案件进行了处置;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104期5111人;印发了《2022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保山市粪污资源化利用倡议书》5万份、《畜禽养殖场户安全生产宣传指导手册》1万份。四是扎实开展东河流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工作,已投入资金585.56万元,完成了东河流域3668户粪污收集不配套户的整改;2022年计划再投入1154万元,于今年年底前完成粪污收集不规范的7844户设施进行巩固提升,5月底完成了101户不符合选址要求的养殖场户的关停或搬迁。五是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9亿元,正在实施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昌宁县4县(市、区)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目前腾冲项目已完成建设内容,待县级验收;申报了龙陵县2022-2023年中央预算投资3000万元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已下达。六是今年2月份对隆阳区、昌宁县40家养殖场户、8个液体粪污肥料化利用开展了现场督导,4月份对隆阳区东河流域118户规模养殖场和随机抽取的522户养殖户,开展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安全生产等实地督导和现场培训。下一步将督促指导县(市、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片披露问题整改、畜禽污染防治规划制定、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训等工作。
(四)“强化政策扶持力度”。2021年全市向上争取畜牧业强农惠农资金1.74亿元,涵盖了畜牧产业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养殖业保险等;协调金融部门为养殖户发放生猪养殖贷款15.58亿元、肉牛养殖贷款8.36亿元;办理养殖设施农用地4565宗;开展能繁母猪投保31.92万头、育肥猪88.14万头、奶牛4.99万头,涉及农户16.95万余户。今年截至目前,已向上争取畜牧业强农惠农到位资金1.76亿元,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批复、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督促指导项目实施,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加大政策宣传阐释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能落地、见实效。
(五)“强化人才支撑”。目前,全市在岗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599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高职249人、中职207人、初职及以下113人,聘用村级防疫员 994人,已形成了市、县(市区)、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畜牧科技推广、动物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放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政策,利用政策杠杆合理引导人才向畜牧业及基层一线流动,2021年,全市获得高级畜牧(兽医)师职称13人、畜牧(兽医)师中级职称17人,其中29人为乡镇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推进乡镇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全市成立承接动物防疫服务的基层农牧技术合作社40个;严格落实特聘动物防疫专员计划,4个生猪调出大县共招聘32人;配合人社部门探索研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及职称评审政策措施,积极解决无岗聘任、无岗申报职称等问题,进一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托有实力的高校院所、省级业务指导部门,市级技术专家团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方式,围绕科学养殖、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每年有计划的组织开展市、县、乡领导及技术骨干、村级防疫员、养殖户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2021年全市开展各类养殖培训475期、26969人。
再次感谢对保山畜牧产业的关心与关注。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7月4日
(联系人及电话:王国良 1518487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