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25-X-/2022-080100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2-08-01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关于政协保山市五届一次会议第0161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政协保山市五届一次会议第0161号提案答复的函

高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更好发挥现有扶贫产业作用的建议”的提案(0161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以来,通过全市上下努力,我市取得了4个贫困县如期摘帽、413个贫困村如期出列、39.2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布朗族、佤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的好成绩。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批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稳健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措施、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产业发展现状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我市脱贫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2940元,比2020年增加1473.55元,增幅12.85%。2021年下达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78407.32万元,实现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13万户,农村住房全部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要求,正向宜居、舒适、生态方向发展。全市脱贫人口100%参保、100%参加大病保险,符合政策的医保待遇100%落实,2021年脱贫人口住院5.07万人次,报销费用23856.42万元,报销比例88.37%。深入开展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投资7312万元,全市脱贫人口饮水均达到《云南省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评价细则》标准。

(二)产业发展现状。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4亿元,同比增10.9%;农业增加值281.6亿元,同比增8.8%,排全省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4元,同比增9.9%,排全省第7位。完成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同比增1.26倍,排全省第4位。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95.25万亩、产量146.4万吨,稳居全省前列。咖啡种植12.93万亩,产量2万吨,均排全省第3位。茶叶种植67.52万亩,产量6.29万吨,分别排全省第4位和第3位。中药材种植46.43万亩,产量4.39万吨,分别排全省第8位和第10位。蔬菜种植72.22万亩,产量107.08万吨,分别排全省第10位和第9位。生猪存栏306.28万头、出栏395.93万头、产量33.2万吨,分别排全省第4位、第3位、第4位。肉牛存栏66.8万头、出栏23万头、产量2.87万吨,均排名全省第6位。全市绿色食品重点产业农业产值达310亿元以上。

二、提案建议中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就业培训政策持续稳定。一是发放脱贫劳动力一次性外出务工交通补助,鼓励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交通补助:对外出务工且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脱贫劳动力,按照跨省务工每人不超过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外出务工交通补助,符合条件的脱贫劳动力可每年享受1次。2021年发放外出务工奖补资金1.9144万人1597.61万元。截至2022年5月,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6.8万人,增9.85%(其中:省外转移4.68万人,省内转移12.12万人),2022年补助申报兑付工作根据实际在下半年办理。二是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对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免费开展培训,对符合条件的脱贫劳动力在培训期间,可按规定给予60元/人/天的生活费补贴和20元/人/天的交通费补贴。2021年全市开展脱贫劳动力培训7.98万人次,完成3万人次的266.15%,其中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2.12万人次,完成0.8万人次的264.86%,发放脱贫劳动力交通费、生活费补贴2452.21万元。截止2022年5月,全市开展脱贫劳动力培训3.2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0.58万人次。三是实施就业帮扶车间奖补,鼓励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经人社部门认定符合条件的就业帮扶车间,每吸纳1名脱贫劳动力按其发给贫困劳动力工资额的15%,给予吸纳就业奖补。自政策执行以来全市累计认定扶贫车间41个,其中贫困乡17个,易地搬迁点7个,2021年新认定就业帮扶车间7个,吸纳劳动力就业2468人,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553人,吸纳易地搬迁点劳动力就业232人,累计发放补贴资金86.18395万元。

(二)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全市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A级景区99个,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级旅游名镇8个、省级旅游名村10个、旅游特色村60个。全市有46个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被评定为A级景区。有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13个,省、市级旅游特色村84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46个,通过景区的创A升A举措和特色旅游村创建,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创业、就业的能力,实现群众增收致富。2021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28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0亿元,其中接待乡村旅游者112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16亿元,分别占旅游总人次、收入的30%和40%。

下一步,我市将以A级旅游景区、旅游名镇(名村)、特色旅游村创建为抓手,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庄一特”保山乡村旅游品牌,切实推进保山乡村旅游发展,赋能保山乡村振兴。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积极引导乡村旅游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打造乡愁体验、生态寻茶等一批精品乡村游自驾小环线,构建农耕、农事、农味、农乐、农情乡村新体验。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加快“大和顺”旅游区、凤凰国际火山风情度假区、腾冲启迪冰雪双创小镇等一批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一批高品质酒店、半山酒店等重大文旅投资项目建设,争取1个半山酒店进入全省最美半山酒店;加快G219沿边国道泸水至腾冲、黄草坝至龙镇桥段等旅游公路建设,完善大滇西旅游环线路网布局。加大永子围棋小镇、玛御谷温泉小镇等旅游小镇,腾冲司莫拉佤族村、帕连艺术村,隆阳区金鸡育德村等旅游示范村,板桥青龙街等特色街区的创建工作力度,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扶贫成果。围绕生态旅游,鼓励农户采取“景区+农家”模式,让民房变客房,直接参与到特色农家乐和民宿客栈的经营管理中来,将符合条件的330家民宿客栈,打造为星级精品民宿客栈,增强旅游吸引力。重点包装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加大对乡村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引导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文旅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成立旅游协会,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行业自律、服务培训、整体营销等功能,做好政府与农户间的桥梁纽带。探索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农民合作社+互联网+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组织化发展,构建村集体和村民以田地、房屋等资源入股,与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建设运营景区、田园和文旅综合体,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动报酬”分配机制,让村民优先享利最大化,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三)重点产业提质增效。2022年,通过持续开展“一县一业”特色县、示范县创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咖啡产业,坚持走高端、精品、小众的“保山小粒咖啡”发展道路,推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稳定咖啡种植面积在12万亩,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5%,精品咖啡达60%以上,累计建成咖啡庄园10个以上。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银杏、黄精、石斛等道地中药材,加大中药材绿色、有机、GAP等认证力度,依托腾药、晨光生物等龙头企业建设中药饮片、中药材提取、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提高精深加工水平。茶叶产业,推进有机茶园面积翻番和绿色茶园全覆盖,抓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初制所规范、品牌打造等工作,提高精制茶比重。昌宁红茶精制率提高到78%,实现茶叶综合产值60亿元以上。蔬菜产业,以隆阳、施甸、昌宁为重点打造国家南菜北运基地,重点支持芸岭鲜生、香港大派等发展小包装蔬菜。种植面积达78万亩以上,外销蔬菜中小包装比例达到30%以上。甘蔗产业,推广甘蔗种植轻简栽培技术,加快蔗区坡改梯和农机装备,建设新品种选育基地及种植示范基地。新植糖料甘蔗8.3万亩,实施甘蔗机械化深翻开沟5.93万亩、机械化中耕培土1.9万亩。力争甘蔗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入榨140万吨以上,食糖产量17.5万吨以上,产糖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以“一平台三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着力推进“一平台三机制”建设。一是政府救助平台。2021年政府救助平台累计收到群众申请4313件,已办结4143件,办结率96.06%。二是产业帮扶机制。2022年全市计划投入产业帮扶资金6.39亿元,占整合涉农资金的62.61%,计划实施项目241个,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932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9万户36万人,主体带动率及产业覆盖率均达100%。2022年全市“双绑”率(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0%以上。三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采取“资产租赁、股份合作、项目联动”等10种模式,持续拓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累计兑付755个有巩固脱贫任务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次性奖励资金1.51亿元。2022年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10万元以上。四是扶志扶智机制。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强化资源供给,突出实训实作,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人人有技能,人人能就业”。

(二)稳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土地利用、村庄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要素,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已编制完成234个行政村(社区)规划。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管理机制,2021年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1103.6公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65个乡镇(城市所在地外的乡镇)实现镇区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6452个自然村建立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配置垃圾房(箱、桶、池)2.6668万件;2972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43.41%。新(改)建乡镇镇区公厕225座,改建农村卫生公厕197座,改建农村户厕2.1462万座,任务完成率10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3%。大力推进“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确定并推进潞江镇、仁和镇、和顺镇、镇安镇、湾甸乡5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市要建设34个精品示范村、540个美丽村庄(新华乡邦户村进入2019年市级美丽村庄建设名单、新华乡龙洒社区进入2020年县级美丽村庄建设名单、新华乡龙洒社区进入2021年市级美丽村庄建设名单)。

(三)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截至2021年底,全市扶贫项目资金规模345.43亿元,形成资产的项目资金总规模253.4852亿元,形成资产246.6881亿元,形成资产占比97.32%。其中:经营性资产12.0539亿元、公益性资产184.8278亿元、到户类资产49.8064亿元。已确权资产规模246.6881亿元,确权进度100%,其中:确权到户50.2441亿元、确权到村92.2323亿元、确权到乡镇62.13亿元、确权到县级(部门)39.0817亿元。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数据已全部录入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加强日常维护及监测工作。为充分发挥好扶贫项目资产效益,建立了扶贫资产运营管护的长效机制,定期对全市扶贫项目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闲置资产,排查原因,制定有效举措,确保扶贫项目资产高效运营。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产业帮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7月26日

(联系人及电话:梅婷婷,187987539850)